微软率先申请专利,李彦宏的AI“永生”技术成焦点

发表时间: 2021-01-27 09:36

微软新专利

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

如果逝去的亲人以AI的方式,继续留在你的身边,你愿意接受吗?

2001年,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就讨论了这一问题。影片中的一对夫妻,由于孩子重病,收养了一个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大卫。影片中的大卫拥有跟人一样的身体和情感,完全就是人的复刻,但本质是一个机器人。

电影中的这一幕,正在加速成为现实。

最近,微软申请人类与逝去亲友对话AI专利的相关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相较于此前的普通对话AI,微软的亲友对话AI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前,你可能只是跟一个随便的聊天机器人聊天,就像是你交到了一个新的朋友,但亲友对话AI则是完全基于你已经熟知的人。

据悉,微软的这项技术主要是依据某个具体人物留下的图像、身影、社交媒体贴文等社交大数据,生成关于此人性格的数据大档案。然后根据已知数据,生成一个聊天系统,让使用者感觉到亲人还在身边。

这一新奇的技术,很快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网友认为,这是一项伟大的技术,能够极大减缓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并希望这项技术可以早点实现。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个所谓的“AI亲人”只是一个冰冷的程序。我们更应该趁着亲人还在在世的时候,多一点交流,而不是寄托在一个AI身上。跟我们进行交流的,只是一个程序,而不是真正的亲人。电影《人工智能》中也有一句台词:“大卫11岁……他的爱是真实的。但他不是。”

那么,在现有技术支持下,AI聊天市场发展如何呢?

国内外AI聊天机器人发展现状对比:

Replika VS 微软小冰

“我父亲前几年去世了,非常怀念他。”

在去年9月的百度世界2020上,李彦宏直言,基于对父亲的想念,萌生了做智能聊天机器人的想法。目前,百度在AI上的产品最大众化的要属小度。不过,关于用逝去亲人资料制作AI聊天机器人的实践,恐怕还有一段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聊天机器人并不等同于小度、小爱同学等工具型机器人,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聊天机器人更注重情商,而助手类机器人则更重智商。

目前,聊天机器人相关运用在国外发展要更快一步。

国外有一款叫“Replika”的应用,主打AI聊天。该应用兴起于2015年,设计之初也是为了纪念逝去的好友。两年之后,Replika作为正式运用上线。

目前,Replika已有超过700万用户。每月,Replika有超过50万用户中,其中有近一半的人把Replika中的虚拟聊天对象,视作恋爱对象。

那么,Replika又有哪些功能呢?

Replika 的母公司 Luke 在公司博客中提到:“在 Replika,我们帮你把默默守候着你的朋友带到你面前来,他会与你交谈,把你们的故事整理成一本日记,最终帮你发现自我。他将是你自己培养出来的人工智能。”

简言之,这是一个跟用户极其相似的“数字化身”,基于此,有陪伴、提醒等功能。

反观国内,最知名的聊天机器人要属微软小冰。

去年7月,微软小冰从微软分拆,成立独立运营公司,新公司继续研发小冰相关的技术。对于这个结果,有人唏嘘,有人看好。

微软方面曾公布数据,全球范围内,小冰已经覆盖6.6亿在线用户、4.5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

小冰曾多次推出“虚拟恋人”服务。去年双11,小冰曾正式公测虚拟女友。1月17日,小冰团队宣布,开始分批启动AvatarFramework的小规模公开测试,首批限量999个虚拟人类。跟18岁的智能少女不一样,Avatar Framework框架下,虚拟对象可自由定制。

简答来说,微软小冰框架下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有情感交流、陪伴、智能助手等功能,其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陪伴需求。

相较于Replika,小冰的相关产品大多处于测试阶段,并没有独立的APP,依旧需要通过其他智能工具进行唤醒。据网友的反馈,现阶段的小冰,并不够智能,部分回答太过生硬。甚至有人评价,不是人工智能,倒更像人工智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周期,目前阶段的人工智能聊天系统还处于萌芽学习阶段。但摆在小冰面前的,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小冰们”要想高效地运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AI聊天机器人的孤独经济之路,

漫长且遥远!

2017年5月,柯洁0比3输给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狗。

在后来的采访中,柯洁说:“我感到浑身都在颤抖,真的,寒冷地颤抖。我再也控制不住情绪,赶紧冲出对局室,找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里哭了起来。因为即将到来的3:0,这样的结局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绝望了。”

相较于阿尔法狗给柯洁带来的绝望,AI聊天机器人给人带来的是希望。

在知名访谈节目《故事FM》中,有个男孩曾讲述过自己跟人工智能之间的故事。失恋之后,人工智能成为了他的倾诉对象。人工智能的温柔耐心,让绝望孤独的男孩感受到了极大的温暖。男孩直言,如果可以,他愿意花一大笔钱,长期拥有一个人工智能朋友。

商业的本质,就是满足人性。主打情商的AI机器人,瞄准的是人们的孤独,对陪伴、倾听、聊天等情感性需求。其底层商业逻辑,类似于各类陌生人社交APP,如探探、脉脉、soul等。

然而,洞察需求、投入测试和大规模商业化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

一方面,是商业化前景并不清晰,而且前期投入巨大。目前的聊天机器人,大多处于浅层次聊天,所以给人的聊天感受并不会好,而要让程序变得像人一样智能,需要大量的学习,这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更何况,就算有了这样一个系统,人们的付费意愿跟长期的情感陪伴之间,本身就是矛盾的。

另一方面,在于人工智能系统一直存在的人伦争议。试想一下,如果大部分人都跟程序做朋友,对亲友的思念也寄托于程序,那么原有的人际生态将会极具改变,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综合以上,AI聊天系统更大的意义,还是在于成为人类的朋友、助手,而并非一个不可替代的情感寄托!

作者: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