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战制胜:成熟制程领域的突破与未来展望

发表时间: 2024-08-28 16:39

自2018年美国挑起科技战以来,半导体,特别是芯片领域,便成为中美科技交锋的核心。六年时光匆匆,半导体之战的胜负尚未有官方定论,但业内大佬们却于近期隔空交火。英伟达黄仁勋直言不讳,质疑华为能否独立研发5G芯片;而中微半导体的尹志尧则充满信心,预测中国将在今年夏天解决半导体自主可控问题。面对两位大佬的不同看法,我们该如何抉择?

实际上,华为5G芯片的制造工艺尚处于保密阶段,外界难以窥其全貌。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中国半导体领域,近期发生的三大事件却不容忽视。今天,我们就来聚焦第一个重要事件:中国已悄然改变了全球半导体成熟制程领域的产能格局。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在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半导体领域,特别是在汽车产业等需求旺盛的领域,已占据全球生产能力的29%。更令人振奋的是,预计到2027年,这一占比将跃升至39%。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合肥晶合集成等国内企业扩产势头强劲,产能持续攀升。2023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厂商产能同比增长12%,达到每月760万片晶圆;而2024年,随着18个新项目的投运,产能预计将再增13%,达到每月860万片晶圆。

基于当前的产能扩张速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到未来某个时点,全球六成以上的28纳米以上制程产能将由中国制造贡献。美国虽然自2018年起便全力围堵中国高端芯片的发展,但在28纳米以上芯片制造方面却疏于防范,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突围机会。

如果说高端芯片是半导体科技战中的“城市目标”,那么28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芯片则是广袤的“农村地区”。虽然看似低端,但其应用领域广泛,需求量大。一辆新能源汽车可能需要数百枚芯片,而除了决定智能驾驶的AI算力芯片等高端半导体外,其余大部分芯片均能满足于28纳米以上的制程。

至于有人质疑28纳米制程是否过于粗糙,实则不然。在微电子领域,28纳米已属微观范畴。只是电子消费品对轻薄的要求过高,加之AI算力芯片的推动,使得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然而,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中国的表现却极为亮眼。

中国之所以能在此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原因有三:一是市场需求巨大。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中国对芯片的需求极为旺盛,尤其是在成熟制程芯片方面。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政策支持有力。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芯片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扶持和鼓励政策的措施,推动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三是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国内已形成了多个芯片产业集聚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加便捷,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此外,中国企业在人力成本、原材料采购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这使得中国生产的成熟制程芯片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已能够量产28纳米及以上制程的芯片,并逐渐向更先进的制程工艺迈进。

我们不得不感谢美国政府的全方位制裁。正是这些制裁措施,激发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速度。如今,美国产业界已对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的崛起感到警惕。未来,随着中国企业产能的不断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将直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关企业展开激烈竞争。这可能导致西方国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和利润空间受挤压。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中国取得优势的工业生产领域,其工业品的价格迟早会变成“白菜价”。因此,欧美企业的溃败或许已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