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考(系统1):对于一张愤怒的脸,你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情绪,并且判断她将说一些不好听的话,这种判断是无意识的、毫不费力的。
慢思考(系统2):对于17*24的结果,你可能有个模糊的数,但不花点时间,你无法确定468是不是正确答案。这个计算过程需要刻意、努力且有序的进行。
系统1与系统2有以下特点:
使用系统2时,你会发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很耗费精力。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很难将注意力同时分配到几项活动中。如:你很难在一个复杂路口左转并计算17*24。
当人们太过专注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看不见的大猩猩》,人们专注于统计传球数时,完全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这说明了两点:1.我们会忽视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 2.也会屏蔽自己忽视了这些事实。
我们在反思时总认为自己更容易采用系统2,但实际并非如此,作者强调系统1才是重点。
(1)系统1是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这种印象和感觉是系统2中明确信念的主要来源,也是深思熟虑后做出抉择的主要依据。
听到突然的一声响,会自发地确定声源,这通常是系统1控制的无意识活动,随后系统2会立即被激发,产生有意识的注意力。
系统1会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其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
(2)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系统1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请求系统2给出更为详细和明确的处理方式。
17*24,系统1无法给出答案,系统2便被激活。又或者,出现猫像狗一样汪汪叫,这种违背系统1所设定的世界模式时,系统2就会被激活。
系统1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遇到挑战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但系统1存在较大问题:
1. 容易犯系统性错误,系统1有时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它几乎一无所知。
2. 我们无法关闭它。如果你看到一只猫,你可能下意识喊出猫。
这会产生各种问题,如冲突与自我控制。我们尝试完成下列任务:
(1)先浏览下面这些文字,说出哪些字较小,哪些字较大。(2)再看一遍这些字,说出每一个字的位置。若字的位置偏左,则说“左”;若字的位置偏右,则说“右”。
确认字的大小时,会觉得左边比右边简单;确认字的位置时,会觉得右边比左边简单。
这些字会对不同的任务产生干扰,我们试图战胜脑中两种相互冲突的反应,这给我们造成压力,让速度减缓。
自主反应和控制自主反应的意图之间存在冲突。系统2的任务包括抑制系统1产生这些冲动。
上图,看上去不等长的线实际是等长的。当你用尺子量完后系统2会有一个新信念,两条线是等长的。
但你看见的仍然是下面的线更长!你无法控制系统1带给你的直观感受。
不是所有错觉都是视觉上的,还有思维上的:认知错觉。
认知错觉难以避免,因为:
1.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无法随便停止。
2.系统2可能对系统1 的错误毫不知情,就算发现了,也需要强有力的调控才能避免。如:各种歧视和偏见,有时对此甚至不知情。
质疑自己的感觉能够有效消除错觉,但总是质疑自己的想法会让生活变的枯燥。
对于认知偏见,作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妥协:识别出现重大错误的情景,在这些时刻尽量避免就行。同时,多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问题,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需注意,系统1和系统2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二者不是大脑中某个固定的部分,这是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大脑的思考模式而构造的。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读书笔记,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