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试飞员葛文墉,他有一句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如果将来和他们的飞机对抗,除非他们犯错,否则我们根本打不过。”这话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他在驾驶法国幻影-2000战机后发出的肺腑之言。当时,这样的评价让国内航空设计师顿感震撼,也促使中国航空工业走上了更快的发展道路。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藏着一个中国试飞员在西方战机上摸索前进的故事,也藏着那个时代中国航空工业的无奈与希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刚从封闭中走出来,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让各行各业都渴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空军也不例外。当时,国产战机的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虽然中国有了自己的二代战机歼-7,但在面对以美国F-16、法国幻影-2000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机时,技术差距像一堵厚厚的墙,让人无从翻越。
1982年,中国派出代表团前往法国考察幻影-2000战机,这款飞机号称西方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代表团中有两位试飞员,葛文墉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的任务很明确:试飞、摸清性能、带回经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准备时间仅有一天,语言障碍、技术复杂度、心理压力,每一样都像一座大山压在试飞员肩上。可即便如此,中国试飞员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并带回了震撼人心的评价。
1. 开始试飞,压力山大
1982年6月,葛文墉和蒋德秋随代表团抵达法国。在法国伊斯特尔的试飞基地,一架崭新的幻影-2000B静静地停在跑道上,仿佛在等着人们来解密它的秘密。可实际情况却让人头疼:按照常规流程,试飞一种新型飞机,至少需要7到10天的理论学习和模拟训练。中国试飞员的准备时间只有一天。甚至连驾驶舱里的按钮都是法文标注的,所有地面准备都需要依赖翻译。
这种情况下,试飞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被推到了极限。他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掌握飞机操控系统,还得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法国方面也担心中方飞行员的能力,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试飞双座飞机,一个法国试飞员随行,以便应急时接管飞机。
最终,葛文墉和蒋德秋轮流完成了7次试飞,从特技、航行到低空飞行,项目繁多、任务艰巨。他们用出色的飞行技能证明了中国试飞员的实力。
2. 飞机好用,但不是自己的
试飞结束后,葛文墉对幻影-2000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他坦言,这款飞机在性能上确实遥遥领先,尤其是特技飞行时的灵活性令人印象深刻。飞机操控轻便,滚转角速度达到每秒270度,低空性能优秀,飞控系统更是先进到令人“眼红”。他说:“幻影飞行员不用算距离,只需对准目标,就能精准到位。而我们呢?飞远航还要低头看膝盖上的地图,靠速度表和时间估算里程。”这话让国内的设计师们汗颜。
更让人震撼的是幻影-2000的飞控系统。法国试飞员甚至打趣地说:“我可以打赌,这飞机绝对不会进入失速螺旋。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我给你们一箱香槟。”结果证明,这话一点不夸张。幻影-2000的飞控系统限制了仰角,能够自动纠正飞机状态,避免失速和侧滑。相比之下,当时国产战机的飞控系统连“保命”都不敢说完全可靠。
3. 买不起,怎么办?
试飞结束后,法国方面希望中国购买幻影-2000战机。可惜,这笔交易最终未能成行。原因很简单:太贵了!当时,中国的财政状况还支撑不起这样的大手笔。就算买了,配套的维护、弹药等花费加起来也是天文数字。经过一个月的讨论,空军高层不得不放弃这桩交易。
但这次法国之行并非毫无收获。中国代表团深刻意识到,西方国家在航空技术上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对飞控系统的重视,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葛文墉回国后,向国内设计师们详细讲解了幻影-2000的技术特点。这些经验,成了后来中国发展第三代战机的重要参考。
4. 刺激之下,创新起步
幻影-2000的先进性能给中国航空工业带来了巨大刺激。设计师顾诵芬听完葛文墉的分析后,感慨良多。他和团队开始重新规划中国战机的发展方向。几年后,一款被称为“空中美男子”的战机横空出世。这就是歼-8Ⅱ,它的战术性能接近幻影-2000,甚至超过了苏制米格-23。
歼-8Ⅱ的研制速度非常快,比原计划提前了四个月完成。1989年,这款飞机亮相巴黎航展,震惊世界。它不仅代表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也承载了无数设计师和试飞员的心血。
回看这段历史,葛文墉的那句“打不过”并非自嘲,而是对技术差距的清醒认识。他用一次冒险的试飞,揭开了西方战机的神秘面纱,也为中国航空工业带回了宝贵的经验。而那些被震撼的设计师们,用自己的努力,逐渐缩小了这条技术鸿沟。
有人说,历史的进步往往从比较中开始。正是因为看到了差距,中国航空工业才有了追赶的动力。而像葛文墉这样的人,则是推动这段历史的关键。他们用一次次试飞和探索,把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推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