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山科幻电影周:探索北纬30°的神秘创作之旅

发表时间: 2024-09-22 10:11

潮新闻 记者 应磊 通讯员 吴宙洋

中国(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 主办方供图

9月21日,作为中国(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一场科幻大师班和产业跨界沙龙备受关注。这次活动汇聚了电影工业、视觉特效、科幻文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视野,为青年导演和科幻爱好者带来了创作启发。

当天上午,科幻电影国际大师班在象山影视城数字摄影棚举行,由好莱坞资深特效大师约翰·休斯主讲,并与制片人、策展人朱力进行对话。约翰·休斯作为好莱坞知名特效制作公司R&H Studios的创始人,为不少电影提供视觉特效支持。

在分享中,休斯与大家分享了他最喜爱的两部科幻电影:《太空漫游》和华语片《独行月球》,其中《独行月球》因其独特的幽默感和特效制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还展示了在亚洲参与制作的多个作品,向观众讲解了特效制作的流程,从概念设计、建模到材质开发,再到后期的动画模拟、灯光和最终合成。

他表示,在特效制作中,尽量使用实拍素材,只有无法实拍的镜头才会通过CG特效完成。他还通过展示梅赛德斯奔驰广告的制作过程,详细说明了在复杂的场景拍摄中如何通过绿幕和蓝幕技术分层合成出最终效果。

中国(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 主办方供图

当天下午,国内大师班在象山影视学院实验剧场举行。中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与导演张小北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王晋康是著名科幻文学作家,他分享从工程师到科幻作家的创作历程,在45岁时为儿子讲睡前故事,意外开启了创作生涯。第一篇科幻小说《亚当回归》即获银河奖,标志着他在科幻文学领域的正式出道。他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创作的艰难环境,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坚持创作,表达了对科幻创作的热爱。

王晋康将科幻创作比作一种探索世界深层机理的“宗教情感”,这也是他能够持续创作的动力所在。他补充说,科幻创作并非依赖于写作班或技巧训练,而是源于热爱和对科学的深刻理解。

王晋康总结说:首先是热爱,唯有对科幻的深刻热爱才能支撑长期的创作;其次是坚持,成功需要在长期积累中逐渐成就,只有持续投入才能突破自我。对于年轻的科幻创作者,他鼓励他们牢记“五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原则,在不断追求中寻找自己的创作道路。此次大师班不仅让观众近距离了解了王晋康的创作历程,也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发。

跨界沙龙于下午在象山黄金海岸雷迪森酒店举行,邀请了知名科幻作家何夕、导演杨超、科幻作家吟光及人工智能科学家戴勃,共同探讨了AI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沙龙以AI作为核心讨论主题,结合嘉宾们的专业背景,深入剖析了AI技术对文艺创作的潜在变革。

科幻作家何夕回顾了AI在科幻领域的悠久历史,他指出:“AI一直是科幻小说的重要话题,比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这从提出到现在已有近百年历史。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飞跃,AI的逼近感愈发强烈。”他还谈到,AI赋予了更多年轻创作者参与内容创作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成本高昂的电影行业,AI或许将降低门槛,带来创作新机遇。

何夕以近期参加的“全球AI马拉松大赛”为例,分享了AI如何助力科幻电影创作的故事。“这个赛事用了我几篇作品作为题材,全球参赛者通过AI工具创作了上千部科幻影片,很多作品质量都令人震撼。”

中国(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 主办方供图

科幻作家吟光分享了她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与科技”学科的经验,她认为,AI正在颠覆传统的艺术创作流程,不仅改变了创作内容,还大幅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艺术创作。然而,吟光也提出了AI对艺术本质的挑战。AI生成的艺术作品虽然技术上令人惊叹,但与人类创作的作品相比,仍缺少某种独特的“人性”质感。她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未来的审美标准会不会被AI重新定义?也许几十年后,我们会习惯这种AI生成的美学,但这是否真的符合艺术的本质?”

导演杨超同时指出,AI在青年电影人中的应用可能会导致创作过程的简化,甚至影响艺术教育中的基本功训练。他呼吁,电影人应积极探索AI带来的新可能性,但也应谨慎对待其潜在的弊端。

人工智能专家戴勃从技术层面分析了AI的优势与局限。他提到,尽管AI在数据处理和效率提升方面有巨大优势,但在创造力和美学判断上仍然存在瓶颈。戴勃认为,未来的创作不仅依赖于AI技术的进步,更取决于人类如何利用AI并在过程中反思技术的应用。

嘉宾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不仅带来了对未来技术的乐观展望,也引发了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

通过大师班和跨界沙龙,首届中国(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进一步推动了科幻电影与AI技术的融合发展,拓宽了创作的边界,为年轻创作者带来了全新的启发与实践空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