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孙悟空形象揭秘

发表时间: 2024-08-25 19:24

国产首款大型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持续火爆,引发了网友对孙悟空“身世”和传说的大范围考古。孙悟空的首次亮相,便是在小说《西游记》中吗?孙悟空形象的形成经历怎样的变化?

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境内的榆林窟,距离敦煌近170公里,因艺术风格与莫高窟一脉相承,又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在榆林窟第3窟主室西壁的南侧,有一铺《普贤变》,位于壁画左侧崖岸上,一位僧人双手合十,正礼拜菩萨。身后的弟子,人相似猴,双目圆睁,昂头露齿,也跟着双手合十礼拜。马背上驮着熠熠发光的经袱,马鞍上盛开着一朵象征佛教的莲花。这一壁画内容就是被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盛赞为“稀世之珍”的《玄奘取经图》。

同样的形象,在第2窟西壁的《水月观音图》和瓜州境内的东千佛洞也有出现。这些壁画均绘制于西夏时期,画中出现的猴面行者,比《西游记》这本书至少要早300多年。为什么玄奘取经图在瓜州如此集中,为何中国最早的孙悟空形象,被刻画在敦煌的洞窟中呢?

这就需要回溯玄奘当年偷渡出境,在瓜州九死一生、受到瓜州人民恩助的经历了。当时已经名满京城的玄奘大师,为了去伪存真,几次三番向朝廷上表,请求批准他到印度去求学取经。但由于当时的唐朝建国不久,边境还很不稳定,所以不允许百姓随意出境,他的请求被反复驳回。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混在难民之中,偷偷出了长安城,他昼伏夜行,一路向西。最后,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大唐帝国边界的瓜州城(今瓜州县锁阳城遗址),因没有过所(即通关文牒),被当时大唐帝国出境的口岸关卡玉门关拦住。

玄奘被迫停留在瓜州,朝廷的捕牒通缉令紧跟着也追到了瓜州。玄奘自以为弘法大业无法完成的时候,瓜州刺史独孤达和州吏李昌,由于崇信佛法,再加上敬仰玄奘的学识及其追求真理的执着,竟当着玄奘的面撕毁了朝廷捕牒,催促他尽快西行。后来玄奘在长安译经时,曾多次提起在瓜州的这段经历,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被私自放行,并不等于前面就是一片坦途,除了近处戒备森严的玉门关;出关后还有重兵把守的五座烽燧,以及八百里流沙莫贺延碛,如果没有向导将举步维艰。玄奘只好在阿育王寺(今瓜州县塔尔寺遗址)讲经说法,并焦急等待向导。

当地一位叫石磐陀的胡人,听了玄奘的讲经之后,主动拜玄奘为师,表示愿意给师父做向导,带师傅西行取经。石磐陀踏勘西行路线、挑选识途的马匹,乘着夜色绕开玉门关,摸索着前行。在胡人弟子石磐陀的帮助下,玄奘顺利渡过葫芦河、出玉门关,迈出了偷渡出境的最关键的一步,踏上西行路,最终到达印度取得真经。

据专家学者考证,《玄奘取经图》里这一位看起来尖嘴猴腮,一脸野气,桀骜不驯的人,就是玄奘的弟子胡人石磐陀,它是孙悟空最初的原型。这些故事后来在瓜州广为流传,于是西夏时的瓜州人,在神秘庄严的石窟寺里,自豪地刻绘下了玄奘大师携胡人弟子西行取经的画面。

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行者石磐陀的长发束辫,在《西游记》里演变成了束缚孙悟空的一圈金箍,手里拿的防身用的棍子,也演变成了可大可小、可长可短的如意金箍棒。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并非父母所生,而是破石而出,或许也是吴承恩从石磐陀的姓氏所得到的灵感。由于石磐陀是玄奘大师的徒弟,又是胡人,所以瓜州当地人都叫他“胡僧”,而孙悟空在《西游记》中被叫做“猢狲”,与“胡僧”的发音相近,也许是真实的历史向浪漫的神话故事演变的结果。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孙悟空的故乡就在瓜州,他的“真身”就是石磐陀,是一千多年前的瓜州人。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