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 WWDC24 和以往不同,关于 AI 的内容贯穿始终,在活动开始前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都在猜测 Apple 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和技术将 AI 融入 iPhone 的生态之中,新功能们对用户的生活又将带来怎样的改变。略为遗憾的是,对于 Keynote 中展示的大部分 AI 应用场景,先行版本的 iOS 18 Beta 中还未有实装,目前还是一台缺席了贾维斯的钢铁侠战衣。
何来猛兽,时限终于到期,正蹒跚而向伯利恒,等待诞生?
倘若换一个角度,这或许也是 iPhone 智能手机的 AI 时代到来前的最后一个版本。抱着对「更聪明的设备」的期待,一起来看看尚未「唤醒 AI 之魂」的 iOS 18 Beta 下的 iPhone 15 有着怎样的肉体和躯壳吧。
本次 iOS 版本更新从多个方位增加了可自定义的功能键。譬如,锁屏上万年不变的两个功能键:手电筒和相机,终于可以替换为其他快捷键。
控制选项库
尽管系统提供的控制选项库(controls gallery)选择还有限,但只要有快捷指令在,就和 Action Button 一样充满许多可能。
说到 Action Button,也提供同样的控制选项库了
另外,像翻译一类的按钮也很方便,出国游玩时不用锁屏就可以问路了。
锁屏翻译功能有着炫酷的灵动岛动画
手电筒也是这次更新的一个潜在亮点:灵动岛下增加了动画,操纵更方便;有了束光功能,可以调整灯光大小、宽幅。
对了,锁屏时钟现在还有多种语言供你选择,相信总有一种适配你的锁屏风格。
iOS 18 不再强制顺序排列每一屏的 APP icons 与小组件。用户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挪移它们到任意网格位置。
更自由的排布方式
此外,你现在还可以为 APP 与小组件着色了,更具个性化。
经过实测,着色的逻辑是先将 icon 去色为黑白灰,再赋予你想使用的颜色。这或许适合某些高度定制化的场景,比如家中臭猫的主题界面。
取色、着色
在色彩调试栏上,苹果没有给出 icon 的明度调整功能,但有提供降低壁纸明度模式和取色功能。
明度改变
iOS 18 还支持直接在桌面改变小组件的大小,并支持把图标转化为小组件。但需要注意的是,调整小组件时桌面整体的布局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大改变,请谨慎操作。
另外,负一屏小组件、App 资源库降格为主屏幕同级,高斯模糊背景被去除,不知道是不是什么 Bug。
此外,主屏的透视抖动效果似乎回归了,不确定最终版是否会保留。
图源
从右上角下拉的控制中心也同样被给予更多可玩性。传统的控制中心首页看上去更像 Apple TV 遥控器了,并且可以自定义位置。
新的控制中心
iOS 18 开放了 Controls API,接下来会有更多第三方 app 加入控制选项库中。
控制选项库
增加了媒体、家居、网络主题页,可通过滑动翻页。
媒体、家居、网络主题页
你也可以用它来玩点鬼畜的。
控制中心现在不仅添加关机按钮,还有全新的全新的麦克风和摄像头控制菜单。
个性化与隐私问题是苹果 AI 项目的关注重点,这在 iOS 18 上也多有体现。比如现在可以从系统层面锁定(使用 Face ID 打开)APP。
现在,任何应用都可以设置为通过 Face ID 验证再打开
隐藏 APP 至 APP 库中的隐藏文件夹等。
APP 隐藏文件夹
今年的全球无障碍宣传日上,Apple 宣布了不少即将到来的无障碍功能。现在,它们已经部分登录了 iOS / iPadOS 18 beta 1。
辅助功能中增加了另一些听起来就很科幻的更新:眼动追踪,应该是 Vision Pro 功能下放,实测比较依赖光线,还是比手动操作手机要麻烦一些,不过仅通过视线的移动和停留来进行手势操作,这对于残障用户将是极大的助力。
Siri 使命的重要交接!AI 武装后的 Siri,还用来定闹钟就太过分了。人声快捷键功能是本次 iOS 18 Beta 版本多个支持自定义的功能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无需找到手机操作按键、也无需呼唤 Siri 作为前摇,只要预录好指令,就可以让 iPhone 完成简单任务。
人声快捷键
比如在工作时呼喊一句「白噪音」,就能让它自动播放;在和朋友交换照片时喊一声「Airdrop」,就会自动弹出隔空投送界面……此功能支持快捷指令,所以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可能,比如某某启动?
白噪音,启动!
在车上看手机晕车是个恼人的痛点,本次更新新增防晕车功能,通过识别车辆加速度方向,在屏幕上显示与车辆惯性相匹配的小圆点,以达到减缓头晕的效果。
防晕车功能
常在 B 站看鬼畜视频的小伙伴会很熟悉这个功能,跟随音乐的震动反馈,为音乐赋予触觉通感。目前音乐 APP 中已有许多歌曲支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模式就是「带劲」。如果你开着防晕车模式,再加上音乐触觉的震动反馈,那效果是相当酥爽。
开启后,iPhone 将会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发出震动。此外,在歌曲的正在播放页面中,原来显示音频质量和杜比全景声 logo 的区域会被替换为「音乐触感反馈」,点击即可开启或关闭。
实测目前仅支持 Apple Music,且无法通过音量进行调节震动大小,即便在静音状态下震动反馈也不会停止。不过与功能类似的索尼动态震动相比,iPhone 的音乐震感不仅更丰富也更柔和,不会像索大法那样震得手麻。另外从此项的设置页面也不难猜测,Apple 大概率会提供对应的接口,让第三方音频程序也能使用这一功能。
不过当前版本中有些 bug,开启此功能的入口经常消失。
个人声音已提供中文可选,用以在某些场景下模拟你的声音说话。创建个人声音需要录制 150 句短句,大概花费十五分钟。
此前仅提供英文
照片 APP 重新设计,界面更加简洁,视图分布有所改变。图片放大逻辑有所变化,全图显示和全屏显示之间不再支持无极放大和缩小。图片展示页加上了圆角蒙版,显得更为精致。调节参数时增加了声效,参数归零有提示音和手感反馈。
新 UI
除了 UI 改变,在使用照片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知是以往手动整理相簿的习惯不再那么重要了,AI 有时能做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我给小耳朵成立的相簿,很难在每次拍照后都想起来添加过去;而新增的宠物功能则通过 AI 帮我一键搜集小耳朵的全部照片、视频。
更方便的 AI 识别
相信在未来更多的 AI 能力加入后,照片会再次成为 iOS 的杀手锏应用之一。
而除了照片 APP,iOS 原生相机应用的录像功能也获得了升级。借助 DockKit 智能主体跟踪技术,iOS 17 系统中的多主体跟踪器可以实时分析 iPhone 图像,识别主要主体(如人物或物体)并确定跟踪对象;还可以在复杂场景中跟踪多个主体。而在 iOS 18 系统中,DockKit 团队开发了全新的高级跟踪管道,可以通过 ML 模型来选择并跟踪主体。
得益于 DockKit 智能主体跟踪技术,接入 DockKit 协议的手机稳定器在使用时,即便不借助第三方 APP 只在原生相机应用内录制视频,直接通过稳定器按键即可切换前后镜头、通过变焦拨轮进行变焦,不需要摇动镜头或操控摇杆就可以方便地锁定和追踪拍摄对象,轻松拍摄到更流畅和专业的视频。
国产智能影像品牌影石 Insta360 Flow 系列即将基于该协议推出新款 AI 手机稳定器。
在 WWDC24 前就有传闻 Apple 将对 iOS 设置进行大改。如今答案终于揭晓,Apple 确实改了,但不多。主要更改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下面五点:
然而,部分改动则让人感到有些疑惑。例如电池被排到了最上方的连接分类中,又比如其他的系统 App 都被收入了 App 分类,唯独相机孤身一人占据在第二分类的页面下。但相比起 iOS 17 时代一眼望不到边的设置选项,如今的设置确实干净整洁了不少。
其他值得一看的细节变化则包括了——现在有了更多的充电上限选项了。
当使用功率不足的充电器充电时,详情中会有提示。
来源
更新到 iOS 18 之后,Apple 将 Wi-Fi 详情页面下的「私有无线局域网地址」功能更改为了「轮替无线局域网地址」。开启后,设备的 Wi-Fi 地址将「不时」地进行更改,减少网络跟踪,保护用户隐私。
Apple ID 相关的地方都改为 Apple 账户。
iMessage 支持的文字效果越来越灵动,动效也十分讨人喜欢。还可以设置定时发送,有什么想发的消息现在也不怕忘记了。
iMessage 新特效
目前能体验到的还不是很多,想来等 AI 上线后,文生图和 Genmoji 等功能的应用会吸引更多用户。
iPadOS 18 上所介绍的计算器更新,也一并来到了 iOS 和 macOS 上。不过 Apple 没有提到的是,新的计算器还支持了单位换算功能,涵盖了角度、面积、货币、能量等诸多单位,又成功地干掉了一种第三方计算器 App。
另外,由于计算器的左划手势让渡给了结果历史记录,因此 Apple 设备的计算器终于迎来了自诞生以来的「史诗级更新」:删除键。
通过建立数学备忘录同样可以手写、计算公式了。
密码功能现已成为独立 APP,记录你的各类网站、应用、Wifi 的账户与密码,并可分享给家人朋友。Wifi 可以生成二维码,方便和做客的朋友分享。
图源
图源
图源
在 iOS 18 Beta 版本使用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 Bug,包括但不限于:各处自定义键的快捷指令开启失败;人声快捷键启动失败;防晕车在检测模式下非乘车状态自动开启;音乐触觉选项入口频繁消失;音量调整失效等。如果你也想尽早体验 iOS 18,别忘了提前备份。
从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再到人工智能手机,我们似乎站在了又一个风云涌动的时间节点前。目前我们尚不得知 AI 在中国的具体落地情况。不过以 iOS 18 的更新重点来说,我们也能一观「人工智能型手机」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丰富的个性化体验。与此同时,用户的个人隐私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在便捷、个性与隐私之间权衡,将是以苹果为代表的未来的手机厂商们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