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废旧手机成为永恒之困:背后的资源与环境挑战

发表时间: 2024-11-29 14:58

□ 胡立彪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数据显示,从新机出厂到废弃闲置,一部手机的平均使用期约1.9年。我国平均每年产生的6亿至7亿部废旧手机中,回收处理量约为2亿至3亿部。随着手机更新周期逐渐缩短,手机的报废量越来越大。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将达到60亿部,废旧手机潜藏价值超过6000亿元。

废旧手机的潜藏价值如何实现?据了解,目前废旧手机循环利用的途径有3个:整体状况较好的手机,会在维修、翻新后进入二手市场售卖;破损程度较重的,会被整机拆解,其芯片、电子元器件等可用于维修,进行再利用;有的废旧手机拆解后零部件和元器件无法被完整利用,会在破碎后进行材料化回收,提炼其中的再生材料和稀贵金属。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废旧手机循环利用的途径并不顺畅,其潜藏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一位从事通信行业培训的专业人士表示,对手机门店进行业务培训会用跟机率(指每卖出100部手机回收的手机数占比)指标考核,一般达到30%为及格。但目前行业整体跟机率只有10%左右,特别优秀的企业也只能做到50%。跟机率不高,表明消费者出让废旧手机的意愿较低。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手机废弃后,有54.2%被消费者闲置留存,只有5%左右的手机能够进入专业的废旧手机回收平台、“以旧换新”活动等回收渠道。

为何有那么多的消费者不愿意出让废旧手机呢?有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出让废旧手机的堵点主要有3个:对于数据信息安全的担忧导致“不敢卖”,对于价格等标准体系的疑虑导致“不愿卖”,回收渠道分散导致“不易卖”。手机中有大量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如绑定银行卡、社交软件、购物软件等,存有各类账户数据和消费记录,即使目前大多数二手手机交易平台、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消除数据泄露隐患,但仍有许多消费者不放心;对于部分消费者而言手机是高价值商品,即使废弃也不愿降低心理价格预期,但当下手机回收价格体系不健全,缺少统一的质检与定价标准,信息不透明使不少消费者产生惜售心理;手机回收线上链条尚不完善,线下渠道也不够通畅,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和县域乡村的回收网点较少,难以触及分布在这些区域的手机用户。

要充分挖掘废旧手机的潜藏价值,使其变废为宝,就要打通这些堵点。完善回收网络体系,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引导技术创新等,是必然之举。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并明确要推动二手电子产品交易规范化,防范泄露及恶意恢复用户信息。这为建立完善手机回收利用体系指明了方向。

在行业规范方面,行业企业应加强回收网络建设,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回收服务。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加强产业链协作,推动制造商、销售商、回收企业和再生产企业等各环节联动。建立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将废旧手机作为特殊品类垃圾开展专项回收的可行模式。加强面向公众的废旧手机回收宣传教育,促进废旧手机存量消纳与市场扩大。

在政府管理方面,应出台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正规企业积极参与废旧手机回收和处理,支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包括技术标准、质检标准、定价标准等。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非法回收和违规处理行为。强化用户数据安全保护,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60亿部闲置手机的回收利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信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建设、技术进步、标准完善、绿色理念推广等多方面努力,可以推动废旧手机市场稳健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