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3个月内涨幅接近80%,成为市场中最耀眼的明星。其中,埃夫特、拓斯达、三丰智能等公司股价的飙升,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未来的市场又将如何演绎?点上关注让我们一探究竟。
机器人产业的爆发,不仅仅是因为A股大市的大幅上涨和市场风格的偏好,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产业逻辑的转变——人行机器人从概念孵化期切入量产期。这与2020年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的爆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据分析,人形机器人赛道有望在2025年进入第二阶段,即加速成长期。这一阶段,龙头企业的盈利增速往往能达到100%以上,ROE可达25%-35%,动态PE升至60-120倍。这样的增长潜力,无疑为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全球范围内,特斯拉的“WE,ROBOT”发布会,展示了Optimus灵巧手新方案以及在人机交互方面的巨大进步。而在国内,开普勒、众擎机器人、小鹏汽车等企业纷纷发布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标志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应用层面,优必选Walker S1已经在比亚迪工厂落地应用,成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协同作业的工业场景。华为的加入,更是为机器人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华为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计划在2025年发布并实现一定规模试产,这一消息直接引爆了市场对于华为机器人的预期。
人形机器人的渗透场景从TO B到TO C,覆盖了工厂应用、老年陪伴、家庭管家等多个领域。据GGII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1.58亿元,到2030年达到近380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万台增长至27.12万台。这不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一般分为运动模块、控制模块、感知模块、灵巧手、电池等。按照特斯拉Optimus成本进行拆分,结构件占比17%、力矩传感器、滚柱/滚珠丝杠均占比14%、谐波减速器占比13%、空心杯电机占比9%、无框力矩电机8%、控制器6%,其他占比19%。这些细分赛道的市场格局、技术路线等均存在很大变数,也意味着投资机会。
在国内,华为早在7年前便围绕AI+机器人技术进行研发,并获得了关于机器人手臂、安全防护方法、人机对话、模型更新、避障系统等方面专利。华为最拿手的还是操作系统、人工智能、芯片方面的核心技术积累。今年11月,华为与16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合作签约,覆盖伙伴包括整机、空心杯电机、谐波减速器、传感器、PEEK材料等。从这一合作布局看,华为更有可能通过自身技术赋能合作伙伴造好机器人。
与此同时,特斯拉则有很强虹吸效应,其相关合作伙伴同样会有成长红利。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与特斯拉有过交手,但目前华为智驾能力已经超过特斯拉的FSD。在新能源车领域,特斯拉曾经是全球绝对的霸主,但产品迭代能力、落地执行能力不算好,现在销售主力仍然依靠Model 3和Model Y。这其实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9月底以来,人行机器人赛道持续爆发,相关沾边企业普遍实现翻倍,存在一些估值泡沫,接下来将面临股价动荡之风险。不过,2025年机器人小规模试产后,真正优秀的机器人整机、供应商企业将再度迎来市场红利,机会不会少。
作为投资者,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市场的波动。在人行机器人即将进入加速成长期的过程中,不管是华为,还是特斯拉相关产业链均会受益,但从回报潜力来看,应更加重视华为产业链。我们也应当关注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游戏,它更关乎到我们的未来生活。从工厂自动化到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将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人形机器人将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伙伴。让我们共同期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春天。
立即关注,牛上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