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目标2026年:创建50个“AI+制造”创新应用

发表时间: 2024-05-29 09:50

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深挖应用场景非常关键。近日印发的《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重点提到了场景融合应用培育等方面的内容。

5月28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组织召开人工智能产业宣传推介会。如何创新应用场景、推进“人工智能+生产”深度融合,是会议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

红星新闻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23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80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超40%。目前,成都市已集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超875家,8家单位入围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名单,位居全国第三;4家企业上榜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这些产业基础是场景打造的“底气”。《行动计划》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智改数转”,加快建设“工业大脑”,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一批典型场景应用,深化人工智能对新型工业化的赋能作用。力争到2026年,打造不少于50个“人工智能+生产”创新应用场景。

对此,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人工智能产业处处长温坤在会上表示,要按照不同行业类别来推进“智改数转”,突出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的赋能作用。他举例,比如传统家具行业,较大的厂家往往都是批量化生产板式家具,客户如果想要个性化定制,需要找小厂进行生产,因为“个性”和“批量”是相矛盾的。而今后有了一个新的思路: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去提高定制化生产的效率,实现批量化定制生产,推动产业链的整体转型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装备制造产业处处长刘莎表示,在装备制造方面,“AI+”主要有三个方向: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比如机器人走进工厂、医院、学校等场所,需要根据各自特点和用户需求,来打造不同的应用场景。成都将以全面的场景开放,打造具身智能产业基地,让企业在真实的应用场景里进行产品迭代,再辅以相应的财政补贴和产业基金,打造完备的产业链体系。

要实现这些目标,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是重要推动力量。据介绍,成都将联合在蓉高校和龙头企业等优势单位,共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地上科创岛+云上科创通”线上线下服务网络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本土大模型企业,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模型产品。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王俊峰

编辑 李钰仪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