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数据中心探访记:揭秘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的节能降碳之道

发表时间: 2024-06-18 11:30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磊彬 实习生 蓝晓宇 文 洪昊旸 摄影】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6部委(局)公布2023年度50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中原大数据中心项目3号数据中心位列其中,成为本年度河南唯一一家入选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中原大数据中心为何能入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中原大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与普通数据中心相比能耗降低多少?

6月14日,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进中原大数据中心,实地探访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如何实现绿色“升级”、能耗“瘦身”。

搭建河南数字经济底座

为行业提供数据存储服务

在郑东新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杨桥大道的西侧,中原大数据中心坐落于此。这里容纳着上万台的服务器与设备,存储着海量的数据。高速运转的服务器、昼夜不停的数据计算、迅捷通畅的网络传输,构筑起河南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底座”。

在3号数据中心的机房内,上千台机柜整齐排列,其中的服务器高速运行。各种网络数据经由这里存储、计算和传输,支撑起一个个现实应用场景的正常运转。

作为豫信电子科技集团(简称豫信电科)旗下河南数字中原数据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第三方数据中心,中原大数据中心承担着互联网、公共机构、金融等行业的数据存储业务。

据中原大数据中心项目运维工程师白宁伟介绍,数据中心的功能在于搭建一个“数据底座”,为其他企业或机构的服务器提供稳定的暖通供电系统及网络环境,以保障其安全运行。

中原大数据中心于2020年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21.79亿元,主要建设标准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微型数据中心、生态培育创新中心、集中监控中心和动力中心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目前,项目一期、二期已完成交付,三期建设工作稳步推进,2025年底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对外提供10000余个A级标准机柜,助力河南数字经济发展。

要成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需要在能源高效利用、集约建设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

“要成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需要在能源高效利用、绿色低碳发展、科学布局及集约建设、算力资源高效利用四大指标16个具体指标方面达到一定的分值。”白宁伟说。

中原大数据中心从一开始建设就把绿色节能、智能化的元素植入其中,因此,在运营阶段能耗大幅降低。

在供电方面,中原大数据中心部署了一套0.5兆瓦、2兆瓦时的室外锂电储能系统,该系统使用液冷磷酸铁锂电芯,设计使用寿命15年以上,可每日在电网谷段充电、峰段放电,以降低用电成本;同时,还在2#楼、3#楼屋面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已经试点运行了一年时间,并网运行效果良好。

“相较于传统数据中心,绿色数据中心具有资源消耗少、能源利用率高、运维水平好等特点。”白宁伟向记者解释,PUE值(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数据中心能源效率,即数据中心所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设备消耗能源的比值)是衡量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PUE值越接近于1,代表着额外的耗电量越少,数据中心的节能效果也就越好。当前,中原大数据中心的PUE值持续降低,达到数据中心二级能效标准。2023年,中原大数据中心同比节省用电超200万度,相较行业均值节能约40%。

“储能系统相当于一个‘特大号充电宝’,利用削峰填谷的方式夜晚低谷时段蓄电、白天高峰时段放电,这样就可以降低用电成本;而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实现实时并网发电,这也是数据中心清洁能源利用的一种探索。”白宁伟向记者介绍。

从数据中心向算力中心转型

打造互联互通的全省“2+17”中原算力网

近年来,豫信电科积极响应国家“数据中心能效提升”和“绿色低碳发展”号召,持续开展机房节能诊断与优化,通过应用自然冷却、变频冷机、冷热通道封闭、高频UPS供电、UPS模块休眠等节能技术,同步实施多控制策略制冷,切实推动数据中心绿色节能高效运行,全力打造我省绿色低碳、高效智能的“数字底座”和“算力粮仓”。

据悉,中原大数据中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三期工程实施:一期总投资3.54亿元,已建成并交付2000个机柜;二期总投资6.67亿元,已建成并交付4000个机柜;三期总投资11.29亿元,正规划建设成为智算中心。

为加快中原大数据中心向算力中心转型,今年5月28日,中原算力谷正式揭牌,标志着河南打造中部地区算力产业高地、助推郑州成为“算力之城”再迈关键一步。

该项目由豫信电科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原算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建设,规划算力超万P、投资超百亿,预计2024年底完成算力建设招商。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通算、智算、超算为一体的算力布局,成为中部地区等级高、规模大的算力中心。

按照全省一体化算力体系布局,中原算力谷还将与行业算力中心共同作为核心节点,联动17个地市边缘算力中心形成互联互通的全省“2+17”中原算力网,实现全省算力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运营,达到需求与资源的动态平衡,助力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