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首款3A级游戏《黑神话·悟空》大火,在宣传片中出现的四大天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随口就能喊出他们的名字,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但这只是《封神演义》中的形象,知晓四大天王由来的人,少之又少。
在《西游记》中,四大天王是天庭的重要神祇,负责看守凌霄宝殿的四大天门。他们法力高强、神通广大,有时还承担降妖伏魔之责。其主要职责是守卫天宫,虽负责卫戍工作,但私下并无调动天兵之权。他们是为玉皇大帝效力的战将,是天界的重要战斗力之一。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为佛教三十三天中的四尊天神,镇守第一重天。自盘古开天辟地,历经三皇五帝时期,世界分为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四大天王各护一方,被称为护世四天王。
山西大同善化寺天王殿 东方持国天王
山西大同善化寺天王殿 南方增长天王
山西大同善化寺天王殿 西方广目天王
山西大同善化寺天王殿 北方多闻天王
很明显,拿伞的应该是北方多闻天王。“多闻” 意为精通佛法,以福德闻名四方。视频中,多闻天王身穿绿色甲胄,持伞旋转飞升,细看伞边还有悬挂的流苏。他的伞在旋转时逐渐放大,最后达到遮天蔽日的效果,释放出黑雾缭绕、雷鸣电闪。伞内精致的纹样时隐时现。在《封神榜》中,这把武器叫做混元珍珠伞,伞上由宝珠组成,有祖母绿、祖母印、祖母碧、夜明珠、避尘珠、避火珠、碧水珠、萧凉珠、九曲珠、定颜珠、定风珠等,还有珍珠串成 “装载乾坤” 四字。传说这把伞撑开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转一转乾坤晃动,还可以吸收对手的法器和兵器。
拿琵琶的应该是东方持国天王。“持国” 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在《封神榜》中,持国天王手里拿的这把武器叫做玉琵琶,又叫碧玉琵琶、四弦琵琶、碧水火风。琵琶上面装有四条弦,对应地、水、火、风。拨动弦音,风火齐至。
第三位是西方广目天王。“广目” 的意思是以清净法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身体颜色为红色,手上似缠绕着一条龙或蛇。视频中此处实在看不清他用的是什么武器,但大概率会是《封神榜》里的紫金花狐貂。
第四位是南方增长天王。“增长” 的意思是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据记载,他身长二丈四尺,面如佛像,须如铜线,身体颜色是青色。后面背着的这个红色圆盘,在佛教里叫做佛像背光。在《封神榜》中他使用的武器叫做青云剑,又叫青锋宝剑。剑上有符印,此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厉害之处就在于剑峰,能放出万千戈矛奇火,能施展金蛇烈焰黑焰,威力凶险异常,势不可挡。再看游戏画面,青云剑引雷下劈,天雷斩棘。
一、四大天王的起源与东传
四大天王一开始不是魔家四兄弟的人设,也不弹琵琶不打伞,调不了风顺不了雨,我们看到的现在这四位早已经历了佛教、中土和小说文学的三大改造。
提起四大天王,就不得不想到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度 —— 印度。有句话说的好,比恒河菌群更混乱的是印度的语言,比印度语言更混乱的就是他们的本土神话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克苏鲁诸神体系,一旦深入研究,就会被各种奇特的设定弄得 “理智值” 骤降。所以,我们尽量避免过多展开,只了解其世界中我们能够理解的部分。
在印度神话中,世界以陆地为中心,高耸隆起的须弥山位于陆地中央,海洋和各大部洲环绕着这个轴心存在。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地区,其世界观与印度教有所不同。佛教的娑婆世界中,须弥山也叫妙高山,以须弥山为起点,依次向上共有 28 层世界,即 28 天。最底层的两个天是须弥山腰的四天王天和须弥山顶的忉利天,因这两层还在地面上,所以叫地居天,其他 26 天都浮在天空,所以叫空居天。
四大天王最早出自古印度教神话中的诸天信仰。这时候的他们还不是后世的 “苦逼打工人”,而是最底层天的天主,虽接受上级忉利天天主帝释天的统治,但最底层的 “老爷” 那也是 “老爷”。南京栖霞寺里有座五代时期的舍利塔,塔上浮雕的佛传故事中有一则 “四王献钵”,这 “四王” 就是四大天王,其图形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贵霜王朝时期,也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四大天王形象。还有巴米扬石窟之神希克里出土的天王壁画,以及日本平山郁夫丝路美术馆馆藏的中亚地区天王壁画,大约在公元 2 - 4 世纪。这时候的四大天王,头上缚金带,发饰挂披,金腰缠布,一脸安详,妥妥的印度王侯贵族装扮。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
日本平山郁夫丝路美术馆馆藏 四王奉钵
随着佛教向中亚地区传播,四大天王从印度王宫来到了中亚王宫。比如敦煌西魏 285 窟的天王,带着波斯式日月冠,上饰新月,月中托日,这属于波斯萨珊王朝的王冠装饰。此时的四大天王从 “老爷” 变成了武装 “老爷”。传入中土的早期佛经也有记载,如在董卓乱政之后、江东孙吴时期的支谦所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中,提到了四大天王的形象与实物,天王名字还是原始的音译。原位于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的毗沙门天王像,与经文记载相对照,天王天人向天王而跪,双手举托盘,盘里有三颗火珠子。此时四天王护国安民、法神的神格开始加强。这当中的典范人物就是四天王中的老北毗沙门天王。
二、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崛起
北方毗沙门天王原名俱毗罗,梵文 Kubera,别名施财天。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里,他是住在雪山上的财神。后来毗沙门被 “拉郎配” 做了佛教的北方天王,其信仰开始大肆传播。
当时的西域缚喝国国都,即现在的阿富汗巴尔赫古城,曾有一座佛寺名为纳缚僧伽蓝,寺里有大量供养珍宝,还立着毗沙门天王像,声名远扬。一位突厥叶护可汗的王子准备劫掠此庙,结果梦里毗沙门天王出现警告,不久后可汗就死了。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也记载了于阗国的故事,这里的国王自认为是毗沙门天王的后人,还为毗沙门天王搞了个新形象 —— 都拔毗沙门天王,身着盔甲,左手托塔,右手持戟,从莲台涌出的地神女双手承托。
《大唐西域记》
在中土,大力推崇全武装毗沙门天王的是密教二祖不空法师。他翻译了四部有关毗沙门天王的经典,并让天王显灵。传说天宝元年,大唐安西都护府被吐蕃兵围困,唐玄宗让不空和尚作法,毗沙门天王显灵,据传天王金身在城北出现,大放光明,同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神兵尽着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吐蕃兵大惧,解了安西之围。此后,唐玄宗下令各地制作毗沙门天象供养。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中的毗沙门天王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毗沙门天王还有五位太子,其中第三太子哪吒就是后世小哪吒的前身之一。托塔毗沙门天王的形象在后世与李靖信仰合为一体,演变成了托塔李天王的形象,这是一种全武装形态的天王,主打一个就是不服就干。当时,战乱多发的地区,毗沙门的信仰就会比较兴盛,比如外患不断的西北归义军,受到南朝国侵扰的四川地区,战乱纷繁的五代十国,还有后边的那个大宋,可能缺点什么就想求点什么。宋朝的毗沙门信仰异常兴盛,两宋时期的毗沙门天王仍扮演着护国人王的角色。
宋代以后武装毗沙门的形象就越来越少了,因为他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被改造了,和初唐武将李靖的战神信仰融二为一,形成民间知名度极广的护法新神——托塔李天王,全武装北天王这个形象基本上就被彻底的世俗化和本土化。
日本法隆寺四大天王
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中的毗沙门天王像
三、四大天王象征“风调雨顺”形象的由来
事实上,四大天王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有四王端碗形象、密宗哲学形象、武德充沛形象等。这时候他们虽然是护法形象,但很少四个一起出来当保安,多以 “护世双天王” 的形象出现。比如北魏麦积山 133 窟狮子旁边的两位天王,莫高窟 380 窟和 322 窟里的天王等。而我们现在常见的在寺庙里设置四天王殿来安置四大天王的行为,基本上要到明朝才能普及。
北魏麦积山 133 窟
莫高窟 380 窟
莫高窟322 窟
这期间,元代三教大混乱,四大天王也 “弃武从商”。由于元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控,所以还要加上藏传佛教的影响。比如昌都地区、日喀则地区的白居寺和阿里地区的托林寺都受汉地影响颇深。
现在我们按照风调雨顺的排序来介绍四大天王。
第一,“风”,南方增长天王持剑。他是四大天王里唯一一位拒绝放下武器的天王,为须弥山南的毗琉璃天王,意译为增长或免离,居瑠璃埵,统领鸠盘茶和薜荔鬼两种鬼神。他一开始在佛教里是托钵王侯形象,伴随佛教北传开始披甲执兵,一般持剑或持矛。到了中唐代开始,增长天王开始手持弓箭,象征着破除一切谜障,得智慧方便。到了明代,又拿回了他的大宝剑。
榆林15窟增长天王壁画
第二,“调”。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原为须弥山东的提多罗吒天王,意译为治国安民,持国居黄金埵,统领乾闼婆和食血肉鬼毗舍阇。他一开始也是托钵王侯形象,后开始披甲执兵,一般持刀、持珠或持矛、持剑。关于持国天王抱琵琶这件事,是从唐代典籍开始记载的。
敦煌莫高窟第146窟
第三,“雨”。北方多闻天王持伞。原为须弥山北的毗沙门天王,意译为种种闻,多闻居水晶埵,统领罗刹和夜叉两种鬼神。他的形象主要分成两种路线,一个是武装天王形态,另一个是财神形态,财神形态右手胜利幢,左手吞宝兽,在《封神演义》中转到西方天王那了,变成了花狐貂。他手里拿的伞其实是宝幢,伞和幢都是藏地佛教八瑞相之一,也就是吉祥八宝,看形态应该是胜利幢,象征着修成正果的胜利。
西藏日喀则 白居寺
第四,“顺”。西方广目天王持龙蛇。原为须弥山西的毗楼博叉天王,意译为杂语、非好报、恶眼,居白银埵,统领龙众和富多两种鬼神。他手里拿的本来属于北方多闻天王的宝物,比如在《封神演义》里广目天王魔礼寿的花狐貂。他的名字变化也很有意思,从最开始的 “恶眼”,到玄奘法师改翻为 “丑目”,再到意境法师改成 “广目”。他拿的东西比较杂乱,如弓箭、斧头、蛇等。
四大天王以风调雨顺形象出现是在元明时期。比如明代的北京法海寺和北京居庸关的云台,上面的四大天王造像就是借用了风调雨顺含义的形制。在实际造像中,关于风调雨顺的持物选择大多是从形态的衍生含义出发的。
四大天王以魔家四兄弟的设定出现是在《封神演义》里,他们初登场于第 31 回,是镇守商纣佳梦关的四大名将。但在小说里,他们所持器物和寺庙里有所不同。《封神演义》虽然在文学成就上不比四大名著,但在底层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它成书于明代中后期,将四天王真正改造成了本土化的四个弟兄。人们借用了宗教实物中的隐含含义,将四大天王变成了符合中国传统农业崇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