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不安的叙利亚,一场无声的悲剧正在悄然上演。
多位科学家,在微生物学、物理学、有机化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专家们,不幸遭遇杀害,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随之神秘消失。
叙利亚,这个曾经文明交汇的舞台,经过这一轮战乱,会不会因此退回到石器时代?
近期,有伊朗媒体报道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
沙迪亚・哈拔尔及其丈夫,这对物理学家在自宅遭遇杀害,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以及未完成的书稿也一同消失了。
化学专家哈迪姆・纳蒂也遭受了相同的命运,他的手稿和随身笔记被无情地焚烧殆尽。
这些案件展现出了一些相似之处,犯罪现场几乎没有明显的斗争痕迹,似乎凶手在悄然完成其任务后便悄然离去,而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却离奇失踪。
就算是伊朗那边,对科学家进行了重要保护,但还是有好几名遭遇了不幸。比如法赫里扎德,2020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遇袭身亡,他可是伊朗的核物理学家啊!这背后的黑手,大家心里都明白,不就是不想让阿拉伯人拥有高科技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据观察者网、乌克兰国际文传电讯社以及乌克兰当地电视台的综合报道,乌军情报人员竟然在莫斯科郊区刺杀了俄罗斯的一位高级导弹科学家——米哈伊尔·沙茨基(Mykhailo Shatsky),并抛尸在雪地里。
这位沙茨基先生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俄罗斯火星设计局的副总设计师,曾经亲手将X59型巡航导弹升级为X69型,可以说是俄罗斯导弹技术的中流砥柱。
为何一个科学家会遭遇如此不幸?原来,他的科研成果并非简单的学术论文,而是与前线战事紧密相连——他成功地将人工智能与无人机结合,大大提升了无人机的作战能力。
我们知道,在现代战争中,无人机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俄罗斯在战争初期,无人机资源匮乏,甚至需要从伊朗换取。但俄罗斯人并未因此气馁,而是积极投入研发,米哈伊尔·沙茨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他的杰出贡献却成为了他的催命符,乌克兰方面为了削弱俄罗斯的军事实力,竟对他下了毒手。
这些战乱中的科学家接连遇害,让人想起了“科学无国界”这个说法,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不幸遭遇“意外”的国之脊梁:
原来,巴斯德拒绝接受发动对法战争的德国所颁发的一个奖时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想想钱学森先生当年回国被关了三年,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无国界”吗?美国人可不会这么轻易放你走,一旦你踏入他们的国土,国界就清晰地摆在了你面前。
还有那些熠熠生辉的科学家们,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而然回家贡献自己的毕生所学,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正如郑强教授所说,当科学在为谁服务的时候,它是有很深的民族烙印的。这句话真是让人深思啊!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魂,不能盲目相信“科学无国界”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