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黑龙江日报】【央视新闻】【极目新闻】(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鹿上
编辑|鹿上
12月29日,韩航飞机失事的悲讯传来,无数人的心跟着揪起。
现场是惨烈解体的客机,猛烈燃烧的大火,以及四分五裂的围墙。
浓浓的黑烟冲天而起,像是在哀悼被灾难带走的179条鲜活的生命。
在韩国媒体报道镜头中,能看到机场被遇难者的家属挤满。
有一家四口全都惨遭不幸,他们头发花白的父母跪在地上哭得近乎晕厥。
有操劳一生的老人难得飞去国外旅游,却再也无法回来。
还有许多三五岁的孩童,他们还没来得及见识人生的精彩就早早夭折。
家属们相互搀扶坐在机场大厅久久不愿离去,谁都不愿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从新闻上直观地见识到了空难的可怕后,国人在唏嘘的同时又忍不住庆幸。
无数人又回想起了刘传健机长在2018年5月14日的那场“生死迫降”。
他在万米高空缺氧20分钟的情况下极限操作,将全机128人硬生生从死神的手中抢了回来。
直到真正看到了韩航家属肝肠寸断的模样,人们才直观感受到刘传健的英勇和伟大。
而对于12.29韩航空难的事件,这位“英雄机长”也在第一时间做出了点评。
他的话一语中的,直击这场事故的本质。
人们发现,原来当年他的“神操作”,含金量竟然还在提升。
韩国济州航空客机的遇难,造成了无比惨重的伤亡,只有两个身处飞尾的机组人员死里逃生。
尽管如此,这两位幸存者也是一个重伤失忆,一个将面临全身瘫痪。
这场事故不仅令韩国上下举国震惊,也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悲伤。
随着客机遇难前最后一段时间的视频曝光,各国的航空专家都在预测酿成悲剧的真正原因。
而“中国机长”刘传健也在得知飞机失事后第一时间表示惋惜。
在发布的动态中,刘传健还传达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想法。
他表示只有严格的训练才能成就一位优秀的飞行员。
要想在生死一线的时候做到镇定果敢,那就需要大量知识和经验的堆叠积累。
看似简短的三言两语,凝结的却是这位顶尖飞行员宝贵的人生经验。
听了刘传健的肺腑之言,人们觉得他的点评可谓是一语切中要害。
有网友认为,他这是在隐隐暗示韩航空难中的机组人员在飞行技术上出现了问题。
综合一下各国航空专家对空难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人都跟刘传健持有相似的观点。
对于此次飞机失事,网上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就是遭遇鸟群。
飞机在高速前进的状态下跟鸟群相撞,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对机体形成了破坏。
机长紧急向塔台求助,并立即准备迫降。
然而在迫降的过程中,飞机的起落架却没有被打开,从而让机腹直接着陆。
有人猜测是因为飞鸟刚好破坏了起落架的控制系统,才引发了一系列连环的问题。
但有着空客320和波音737等多类机型飞行经验的老牌飞行员陈建国却并不这样认为。
他观察到韩航失事的这架波音737-800在着陆前的数据是比较正常的。
而且根据陈建国长期的飞行经验来看,飞鸟一般很难对飞机的起落架造成影响。
退一步来说,就算起落架系统真的受损,那还能通过手动操作来弥补。
基本很少出现三个起落架一同失灵的情况,而且该客机的发动机系统也没有完全瘫痪。
如果飞行员迅速反应、立即做出决策,那么很有可能还有挽回的余地。
陈建国推测,或许是该客机的机长在复飞和着陆这两种选择中犹豫了。
本来时间就极度紧迫,关键时刻的犹豫又让宝贵的时机悄悄溜走。
以至于机长在着陆时忙中出错忘记放下起落架或是来不及放起落架。
澳洲的航空评论员杰弗里·托马斯也针对起落架问题提出了与陈建国相同的疑问。
他也跟意大利的专家雷戈里·阿莱吉一同质疑起了机场的应急措施。
在得知客机将要迫降后,消防人员没有及时到场,飞机跑道上也没有事先铺设泡沫。
更为巧合的是,出事当天机场跑道的减速系统正在施工维护,无法紧急启动。
失事客机机腹着地,以极高的速度冲出跑道之外,撞上一道夺命的围墙。
央视新闻报道了航空专家王亚男的看法,认为没有正确做到减速又是一道“催命符”。
起落架未放出导致飞机腹部和发动机部分与地面快速摩擦,机体迅速升温。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机长应当尽可能令机翼和扰流片张开从而助力飞机减速。
可实际上,这架波音737-800的减速工作完全没有做到位。
或许是因为情况紧急,匆忙之中机长没有进行一些本可以减缓速度的操作。
乃至飞机直愣愣撞上障碍物,随着“砰”的一声,爆炸迭起、火光冲天、零件四散。
王亚男推测,这场爆炸正是导致绝大多数乘客死亡的最关键因素。
大部分专家认为,正是一系列连环的事故导致了这场空难的无可转圜。
“中国机长”刘传健表示当初能成功解决“四川8633”的备降问题,实在是非常幸运。
但有了这次韩航的惨案,再回顾一下6年前的川航奇迹。
人们才明白,能带着全员躲过死神挥下的镰刀,刘传健又怎么只是单纯的幸运呢?
刘传健说:“虽然训练过许多特情,但真当特情来临时才发现,它和训练大不相同。”
2018年5月14日早上7点,3U8633航班才从重庆起飞二十多分钟。
因为起了个大早赶飞机,乘客们都窝在座椅上昏昏欲睡,气氛十分安静。
驾驶舱的刘传健正在安安稳稳地驾驶,这条航线他已经飞行上百次,早已烂熟于心。
可就在这时,他的耳畔突然响起了什么东西崩裂的声音。
接着,驾驶室的挡风玻璃以极快的速度蔓延裂痕,呼啦一下全部破碎。
此时飞机外是近万米的高空,玻璃一碎,冷空气瞬间灌进舱内,温度骤降至零下40摄氏度。
巨大的压强差直接将副驾驶吸出窗外,好在牢牢系在身上的安全带救了他一命。
而刘传健这边则更加危急,他意识到整架飞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客舱的乘客已经乱作一团,乘务人员奋力安抚照料乘客,为机长争取时间。
刘传健没有时间慌乱,他立即呼叫地面救援,并选择备降成都双流机场。
此时驾驶舱的控制台已经被掀飞,仪表盘也严重损坏,各种飞行数据都无法准确获取。
在极寒的条件下,刘传健的皮肤被冻伤,承受着高速流动的风的摧残,每个动作都艰难无比。
自动设备都无法使用,他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个人判断和人工操作。
刘传健拼着已经撑到极限、疯狂抖动的身体,牢牢控制着方向杆。
仅仅通过目视和手动操作,在20多分钟内完成了两个阶段的紧急下降。
在没有任何仪器帮助的情况下,刘传健进行了36个精准动作。
当飞机稳稳降落机场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狠狠松了一口气。
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机长”。
事后,据说专家根据这次事故进行模拟推演,每次都是机毁人亡的结局。
有刘传健这样的机长,是乘客的幸事,更是航空界的幸事。
这次韩航空难后他的提醒,无疑为所有机组人员敲响警钟。
在哀悼遇难者的同时,也要继续精进技能、提升特情应对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做到平安飞行。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央视新闻】【极目新闻】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