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染才暴利。以前春节前女士都烫个头,现在电瓶车带头盔一压没型了;去理发店理发,每次15元,十分八分钟就完事,他们根本不认真对待。所以自己理发了,花38元买一套理发设备,自己理发五六次了,越来越熟练。
还有现在人健康意识也增强了,理发店染发几百,自己几十块钱买了染发膏能染几次呢!自己作没了顾客,怨谁?
如果你留意过街边的店面变迁,会发现这些年,小型理发店好像不太“长寿”:开得快,关得也快。明明没有“电商理发”,也没有直播抢生意,为什么它们却接二连三地熬不下去?
传统发廊的对手是谁?不是对面的高端连锁,而是街角不起眼的快剪店。说白了,快剪抓住了一个大趋势:消费降级。
回想一下小时候的理发店,是不是十块二十块随便剪?剪完还能捎上一句“下次再来啊”。而如今,随便一个路边理发店,起步价就飙到三五十,稍微讲究点的店直接破百。价格涨得飞快,顾客却开始犯嘀咕:剪个头发值不值这个价?
顾客不再追求花里胡哨的造型,也不想为一个简单的发型花上几百块。十分钟、二十块,快剪店用效率和价格打动了一票“实用派”。更妙的是,快剪店不需要大面积装修、炫酷设备或专业发型师,成本直线降低,这让传统发廊更加难以生存。
然而,快剪的火爆背后,也是一场“理发质量与价格博弈”。不满意的发型让顾客直奔吐槽:“便宜没好货,剪得还不如我妈!”所以,快剪到底是行业的救赎,还是埋葬了精湛手艺?
一个开了十年的老理发师说得直白:“房租高、人力贵,剪头发不涨价,干脆别开门!”确实,现在一个小型理发店的租金轻松逼近月销底线。再加上美发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低,招人难、留人更难,理发师工资自然水涨船高。这么一来,理发店想不涨价都难,但顾客可不是这么想的——“几十块剪得像狗啃,谁还敢来?”
近几年,美发行业被迫“进化”。什么套餐卡、充值会员、网红风装潢,理发店在营销上那是花样百出。可惜,越来越多的店铺把重心放在了表面功夫,技术反而成了附属品。
消费者经常吐槽:“会员卡忽悠我充值,结果理发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每次剪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理发店靠营销吸引流量,却忽略了顾客最核心的需求——剪得好。服务质量下降、信任感流失,想留住老顾客,难如登天。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理发师越来越“赶时间”。五分钟洗头,十分钟剪发,时间一长就开始“啊、嗯”地催促。问题不是他们有多忙,而是有些师傅根本没时间去打磨技术。
以前的理发学徒,需要跟着师傅学三年五载才能“出师”。现在呢?几个月速成班毕业,剪头发全靠感觉。现在的年轻人,技术不过关却想着赚钱快,真正能沉下心来的越来越少。结果就是,客人不满意,口碑全毁,连带着整个行业陷入了信任危机。
别看理发是刚需,现代人的理发频率却在下降。以前大家讲究“一个月一剪”,现在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为何如此?
一方面,年轻人追求“精致懒”。染发、烫发动辄几小时,耗不起;稍长些头发还能自己修修边,能省则省。另一方面,疫情后居家办公的趋势让人“颜值焦虑”减退,出门需求减少,理发也变成“能拖就拖”。
在需求下降的同时,理发店的成本却不断攀升——房租、水电、耗材样样涨,光是维持店面运营已成负担。这种“双重挤压”,让许多小型理发店步入倒闭潮。
现在理发行业的价格堪称谜团:几十块的快剪嫌质量差,几百块的高端造型又觉得被“割韭菜”。一个业内人士透露,“那些动辄几百上千的高端发廊,其实成本里房租和装修占了一大半,剪发技术和材料只是附加值。”
花五百块做个造型,出门被风一吹,立马回到解放前——头发剪坏了可以再长,心疼的钱可回不来。于是越来越多的顾客选择“省钱第一位”,直接逼得高端发廊向低端市场挤压,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其实理发行业的困境,并不完全来自“消费降级”。核心问题在于,很多店铺没跟上时代。互联网平台可以砍掉中间商、缩短流通链,而理发店的“剪刀生意”却无法摆脱传统模式。
同时,大型连锁品牌的崛起挤压了小店的生存空间。顾客对理发的认知逐渐从“随便剪剪”转向“有品质”,但不是每家小店都能给到这种体验感。在品牌效应和服务升级的夹击下,小理发店只能走下坡路。
美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快剪店搅局、消费降级、师傅流失、供大于求,各种问题叠加让传统发廊步履维艰。但同时,这或许也是一个机会。
对于理发店来说,提升服务质量、挖掘技术核心竞争力,远比营销花招更重要。而消费者也开始从价格迷恋回归到实际需求——用心剪发才是最终出路。否则,倒闭潮可能只是个开始。
理发行业走到今天,已经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未来,它们能否活下去,关键在于是否敢于打破传统——拥抱数字化管理、注重顾客体验、提升技术水平,而不是单靠花里胡哨的营销。
理发店的存亡其实是个缩影,它提醒我们:无论什么行业,不改变,就注定被淘汰。毕竟,连最坚挺的“剪刀行业”都开始动摇了,还有什么是铁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