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最近半导体行业又热闹了起来,拜登政府,赶着下台前最后“放飞自我”,祭出了新一轮对华出口限制措施,140多家中国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这边,中国商务部也迅速响应,出台了对美国两用物项出口的新管制措施,直指美国军工产业。
那么中国面对美国的重重围堵,具体做出了哪些措施呢?这场中美博弈又会何去何从?
拜登政府的制裁,表面上看,是为了阻止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说白了,就是“卡脖子”,实际上,深入探究的背后,主要是为了巩固美国在科技世界的领先地位,阻止中国的快速发展,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老大”怕被“老二”超过,所以使绊子。
拜登这招,看起来像是使出了老招数,但他低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韧性,近年来,我国芯片进口量持续减少,出口量则是稳步增长,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国产替代战略正在取得成效,自主研发能力越来越强,拜登的制裁,就像打在棉花上,力道不足。
拜登似乎忘了,中国现在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软柿子”,过去中国对美国制裁的回应通常要隔几天甚至几周才会出现,这次呢?不到24小时,反制措施就来了,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中国的反击手段越来越丰富,处理问题更加游刃有余。
再者拜登也没吸取特朗普的教训,特朗普的“脱钩”政策和贸易战,最终证明是损人不利己,现在拜登又想拉拢盟友,但这招恐怕也行不通,欧盟、日韩等美国盟友,对中国市场依赖度很高,让他们彻底和中国“断交”,怎么可能,拜登苦心经营的“包围圈”,很可能被盟友自己“拆”了。
中国的反击不仅仅是报复那么简单,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战略部署,这次的反制,有三个特点非常突出:快、准、狠,“快”。
前面已经说了,不到24小时就出手,效率惊人,“准”,指的是反制措施的目标非常明确,直指美国军工产业,“狠”,指的是反制范围之广,公告中特意强调了“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这意味着未来的反制,可能扩大到整个与中国相关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中国的反制,有多重目标,首先要保障自己不受伤害,积极应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挑衅行为,然后再削弱美国军工产业的竞争力,让美国少点“作妖”的资本,在此基础上再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
这也算是给即将上台的特朗普一个警告:别再玩火,否则后果自负,这次中国限制出口的两用物项,可不是随便挑的,镓、锗、锑、超硬材料、石墨等等这些都是高科技领域的关键原材料,对美国军工产业,特别是F-35战机生产线至关重要。
美国的制造业多数已经外移,现在主要剩下一些高端制造和军事工业还能保持一定的实力,这些行业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供应链,特别是从中国进口的零件和中间产品,一旦中国切断供应,美国的军工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生产成本飙升、生产周期延长、甚至部分产品生产瘫痪。
美国的军工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这些企业,追逐的是利润,可不是“爱国主义”,让他们放弃中国供应链,自己重新建生产线,成本高、周期长,这笔账,哪个老板愿意算?
中国的反击精准打击了美国的关键部位,效果立刻显现,你要是针对我的半导体公司下手,那我也会对你们的军工和科技企业采取措施,让它陷入困境,这叫“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美科技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未来还会继续下去,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未来的对抗,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张旗鼓”,而是更加复杂和隐蔽,这场科技较量,对全球经济、国际政治版图和贸易规则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大的。
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速度会加快,国际合作与竞争会更加激烈,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以前,全球化是主流,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现在美国带头搞“逆全球化”,试图把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之外,但这真的可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咱们国家经济实力雄厚,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跟140多个国家都有贸易往来,把中国排除在外,全球产业链就运转不下去了,美国想搞“小圈子”,但其他国家未必愿意配合,欧盟、日韩等美国盟友,虽然在某些方面与美国保持一致,但在经济利益面前,他们也会做出理性选择。
毕竟中国市场太大了,谁也不想放弃这块“肥肉”,所以未来的科技战,将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心理战”,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笑到最后。
中美之间的博弈,本质上是大国竞争,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修昔底德陷阱”,美国似乎对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到不安,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限制中国,历史经验表明,单打独斗没好处,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进步。
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可不是客气话,说的是实实在在的道理,中美经济各有优势,挺适合互相搭档,在很多方面都能找到合作的点,如果双方能够放下成见,求同存异,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就能造福两国人民,也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