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星导航领域,“北斗”和“GPS”,无疑是最让人关注的,一方是老牌霸主,手握数十亿的用户,覆盖全球,根深蒂固。
另一方是后起之秀,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和技术创新,在亚太地区“攻城略地”,试图打破GPS的垄断,那么北斗的用户有多少?双方又存在着怎样的差距?
GPS的故事,要从上世纪的冷战时期说起,当时,为了在军事上占据先机,美国启动了GPS计划,想要利用卫星的定位技术,提高核武器的打击精度。
谁能想到,这个诞生于冷战时期的军事项目,最终却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做出了一个“慷慨”的决定,向全世界开放GPS民用服务。
这个举动,把GPS的巨大潜力彻底释放了出来,从手机导航到车辆调度,到灾害救援,GPS的应用非常广泛,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当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GPS现在也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了,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据美国官方数据,目前全球范围内的GPS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0亿,几乎覆盖了全球的所有人口。
这么夸张的用户规模,也奠定了GPS在导航领域的“霸主”地位,不过,GPS虽然用的人多,但并不代表着它“无懈可击”。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速进步,其他国家的导航系统,也都快速的发展了起来,GPS的领先地位,也渐渐的受到了挑战。
在亚洲和非洲这些新兴的市场,GPS的表现,已经不如以前了,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尝试使用其他的导航系统,希望能够让导航更准确、更稳定、更安全。
就像在亚太地区,GPS的定位精度,一直差强人意,更重要的是,GPS作为美国主导的系统,它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
美国可以随时随地,就切断或者干扰任何地区的GPS信号,这对于那些,过度依赖GPS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面对这么多的挑战,GPS能不能守住自己的江山?
北斗系统,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自豪的名字,从2000年北斗一号建成,2020年6月23日,北斗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迈向了全球服务的时代。
这一刻,距离北斗一号系统诞生,整整过去了20年,20年间,北斗系统从零开始,一步步发展壮大,实现了从区域服务,到全球覆盖的转变。
现在,也成长为了可以和GPS、伽利略和格洛纳斯,并驾齐驱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系统的出现,不仅打破了GPS的垄断,还给全球用户带来了更多选择。
而且,和GPS不同的是,北斗系统从设计开始,就考虑了军民融合的需求,不仅可以满足军事应用的高精度定位和导航需求,还能为民用领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北斗的独特优势之一,就是“短报文”的通信功能,和只能接收信号的GPS不同,北斗系统可以让用户终端,不仅能接收卫星信号,还能通过卫星向外发送信息。
这在应急通信,海上救援等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除了短报文功能,北斗系统在亚太地区的定位精度,也比GPS强很多。
北斗二号系统采用了GEO+IGSO+MEO混合星座设计,把5颗静止的轨道卫星,布设在亚太上空,提高了该地区的定位精度,部分区域的定位精度甚至优于5米,超过了GPS的表现。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们的北斗系统,也开始走出国门,为沿线的国家,提供高质量的导航服务。
截至目前,全球也有超过了4亿的用户,在使用北斗系统,北斗正在逐步的打破,GPS的垄断,成为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北斗和GPS,就像两颗在浩瀚星空中闪耀的明星,各自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们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关系很微妙。
比如,在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兼容操作,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北斗和GPS可以取长补短,共同的推动全球卫星导航技术的进步。
另一方面,北斗和GPS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在某些领域和地区,北斗和GPS的服务存在着重叠,用户在选择时,难免会进行比较和取舍。
不过良性的竞争,可以促使双方,不断的提升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最终受益的还是全球用户。
对于我们的北斗系统而言,要想在全球范围内,超越GPS的地位,还要持续的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北斗系统的核心技术水平。
特别是在,高精度定位、抗干扰能力、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要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要加快构建完善北斗系统的应用生态。
开发出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应用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用户来使用北斗系统,我们要积极的参加国际合作。
让北斗系统和别的导航系统,更好的兼容和协作,这样可以提升北斗系统,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应用范围。
也要加大北斗系统的宣传力度,提高它的知名度和用户认可度,让更多人了解北斗、使用北斗、信任北斗。
从追赶到超越,中国北斗走过了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自主创新之路,未来,北斗会继续肩负着中国科技强国的使命,向着星辰大海不断迈进,给全球的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可靠、便捷的导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