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街小巷外卖骑手随手可见,连北京大学的博士也去送外卖,骑手也是非常的内卷。
在2018年,一名叫陈龙的北大博士生马上要开始研究博士论文学术,他在北京的道路上看见许多忙碌的骑手,引起了他的好奇。
接下来几天他每天都去不同的路口观察骑手的一举一动,他发现骑手的数量非常的多,每个骑手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和时间赛跑一样。
他想去咨询骑手一些问问,他也不好意思去打扰忙碌的骑手,每个骑手都带着耳机,即使在行驶的路上还不断的观察手机信息。
陈龙选择去做骑手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送外卖,是什么样的规则让骑手们都汗流浃背不能的卖力奔跑送外卖,他很想一探究竟为何这么井然有序?
刚开始送外卖时,陈龙就像其他新手骑手一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他需要熟悉复杂的城市道路,学会在拥挤的街道上穿行,还要掌握各种送餐技巧。
最初几天,他常常迷路、送错单,甚至因为操作失误被扣除信用分。
"刚开始真的很不适应,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菜鸟'。"陈龙回忆道,"有一次我送错了地址,顾客很生气,给了我差评。那种挫败感让我深刻体会到骑手工作的不易。"
但陈龙并没有放弃。他仔细观察其他老骑手的工作方式,学习他们的经验。
慢慢地,他开始掌握了一些技巧:如何在高峰期快速接单,如何规划最优送餐路线,如何与顾客有效沟通等。
经过几个月的磨练,陈龙的送单效率大幅提高,逐渐成为一名熟练的骑手。
在这个过程中,陈龙发现外卖平台的算法系统在不断优化,对骑手的要求越来越高。
最初,平台给予的送餐时间相对宽松,但随着时间推移,配送时间被不断压缩。
这种变化引起了陈龙的注意,他开始深入研究平台的算法机制。
通过长期观察和数据分析,陈龙逐渐揭开了外卖平台算法系统的神秘面纱。
他发现,这个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每个骑手的位置、速度和送餐时间,并根据这些数据不断调整配送要求。
平台的算法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骑手们牢牢控制其中。"
陈龙解释道,"它不仅决定了每个订单的配送时间,还影响着骑手的收入和评级。"
陈龙的研究显示,平台算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数字控制":
动态配送时间:系统会根据订单距离、路况、天气等因素,为每单设定一个配送时间。这个时间会随着骑手的表现而动态调整,通常是越来越短。
实时监控:系统通过GPS定位,实时跟踪骑手的位置和速度。如果发现骑手偏离预定路线或速度过慢,就会发出警告。
评分机制:系统会根据骑手的送单速度、准时率、顾客评价等因素,给予综合评分。评分直接影响骑手的接单量和收入。
奖惩制度:系统设置了各种奖励和惩罚措施,如准时送达奖励、超时扣款等,以刺激骑手提高效率。
这种精密的算法控制,使得骑手们不得不在高压下工作。
为了达到系统要求,许多骑手选择铤而走险,闯红灯、逆行、超速等行为屡见不鲜。
这种情况不仅威胁着骑手的安全,也给城市交通带来隐患。
面对平台的"数字控制",骑手们并非完全束手无策。
通过长期观察,陈龙发现骑手们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与平台展开了一场智慧的博弈。
"挂单"技巧是骑手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些经验丰富的骑手会在接单后,故意不点"已取餐",而是等到距离送达时间很近时才确认。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实际配送时间,减轻时间压力。
"我们管这叫'挂单',"一位老骑手向陈龙解释道,"虽然平台不提倡,但很多人都这么做。这样可以给自己留点余地,不至于太赶。"
然而,平台很快意识到了这一情况,开始采取应对措施。
一些平台引入了"智能提醒"系统,如果骑手长时间未确认取餐,系统会自动发出警告。
有的平台甚至直接限制了"挂单"时间,超过一定时限就会自动确认取餐。
面对平台的反制,骑手们又开发出新的策略。
比如,有些骑手会利用对城市道路的熟悉程度,寻找各种"捷径"。
他们可能会抄小路、穿过居民区,甚至走一些非机动车道,以缩短配送时间。
这种"捷径"策略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效率,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一些骑手为了抄近路,可能会闯入禁止通行的区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陈龙注意到,随着骑手们不断突破极限,平台的算法也在持续调整。
当系统发现大多数骑手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配送时,就会相应缩短预设的配送时间。
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骑手们为了达标而不断加快速度,平台则根据这些数据进一步提高要求。
"这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陈龙评论道,"骑手和平台之间的博弈,推动着整个行业不断向更高效率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陈龙发现,外卖骑手群体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劳工"。
他们的工作完全被算法系统所主导,传统的劳资关系在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骑手们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平台算法决定了他们的工作节奏、路线选择甚至收入水平。
骑手们必须严格按照系统的指令行事,否则就可能面临惩罚。
"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机器人,"一位骑手向陈龙抱怨道,"系统不断地往你手机上推送订单,你必须马不停蹄地工作,否则就会影响评分和收入。"
陈龙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20年,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引发了公众对外卖行业的讨论。
人们开始质疑: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是否忽视了骑手的权益?算法是否应该有一个"底线"?
面对舆论压力,一些外卖平台开始采取改进措施。
例如,美团优化了其调度系统,增加了更多人性化的设置;
饿了么推出了"骑手关怀"功能,允许骑手在特殊情况下申请延长配送时间。
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外卖行业的监管。
2021年,多个城市的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约谈了主要外卖平台,要求其改善骑手工作条件。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组织官员亲自体验骑手工作,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
专家们呼吁,平台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保障骑手的基本权益。
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建立"算法伦理"制度,确保算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陈龙的研究成果《"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为理解和改善外卖行业的现状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指出,未来的外卖行业应该走向一种更加平衡的模式,既要保证效率,又要尊重骑手的劳动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智能',"陈龙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真正智能的系统,应该能够在效率和人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信源
虎嗅网:2020-09-10 《“外卖骑手”一文阅读超300万,但系统的困局有答案吗?》
澎湃新闻:2020-09-10 《央视热评:能帮外卖骑手“脱困”的关键不在系统而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