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程师揭秘:中国水力发电背后的秘密

发表时间: 2024-10-08 16:40

水坝之辩:中美水电发展模式比较与启示


金沙江奔腾咆哮,白鹤滩水电站巍然屹立。这座超级工程,不仅是中国水电建设的巅峰之作,也挑动了国际舆论的神经,将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水电发展模式推到聚光灯下。

一边是“基建狂魔”的雄心壮志,一边是“环保卫士”的忧心忡忡,水坝,究竟是造福人类的利器,还是破坏自然的罪魁祸首?


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密不可分。

从古老的都江堰到现代的三峡大坝,水坝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坝建设的生态影响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争议。特别是中美两国在水电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更是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一、引言:水坝与人类文明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的摇篮。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到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始终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密不可分。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利用水资源,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水利工程,其中,水坝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水坝,是指横跨河流、溪谷或海湾等水流通道,用以阻挡水流、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的人工建筑物。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利用简单的水坝进行灌溉和防洪。


例如,建成于公元前3世纪的都江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水坝的功能不断扩展,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大型水坝的建设,更是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例如,美国于1936年建成的胡佛水坝,是世界上首座高度超过200米的大坝,被誉为“工业革命的最高成就之一”,它不仅为美国西部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电和灌溉用水,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水坝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水坝的建设可能会改变河流的自然流态,影响鱼类洄游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库蓄水会淹没土地,可能导致居民搬迁,对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因此,如何权衡水坝建设的利弊,如何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



二、中美水电发展模式比较:从“大建”到“拆除”

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水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再次受到重视。
2.1美国:从“大坝时代”到“拆坝时代”


美国,曾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规模水电开发的国家之一。
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水坝建设的热潮。


从1933年开始,美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公共建设计划,旨在缓解经济危机、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程就是胡佛水坝,这座位于科罗拉多河上的巨型水坝,不仅为美国西部地区提供了充足的电力和灌溉用水,也成为美国工程技术的象征,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又陆续建成了一大批大型水坝,例如,位于哥伦比亚河上的大古力水坝和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央河谷灌溉工程,

这些水坝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对河流生态系统认识的深入,美国社会对大型水坝的负面影响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和质疑。
人们逐渐意识到,水坝的建设虽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导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鱼类种群的减少、水质的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例如,埃尔瓦河上的两座大型水坝,由于没有设置鱼道等生态保护设施,导致鲑鱼等洄游性鱼类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平衡。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调整水电开发政策,逐步从“大坝时代”转向“拆坝时代”。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陆续拆除了一些老旧的水坝,以恢复河流的自然流动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据统计,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拆除了1300多座水坝,其中包括一些规模较大的水坝,例如,位于华盛顿州的埃尔瓦大坝和位于缅因州的佩诺布斯科特河上的两座水坝。
美国拆除水坝的行动,一方面是出于修复生态环境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老旧的水坝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效益,维护成本高昂,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例如,埃尔瓦大坝在拆除前,其发电量已经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而且大坝的老化也增加了维护成本和安全风险。
2.2中国:水电大国崛起之路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水电开发则进入了“黄金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水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水电开发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水电建设领域。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发电量、大坝数量等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电大国”。
中国水电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世界首位,为水电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次,中国拥有强大的水电建设能力。中国在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水电建设队伍,能够独立完成各种类型的水电工程建设任务。

例如,三峡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世界级水电工程的建成,充分展现了中国水电建设的雄厚实力和技术水平。


再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水电开发。中国政府将水电作为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水电开发规划,并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中国的水电开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中国的水能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而东部沿海地区水能资源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电的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水电开发也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平衡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水电发展需要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三、水坝建设的利与弊: 多元视角下的审视
水坝,作为一种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手段,其利弊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支持者认为,水坝是保障水资源安全、发展清洁能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反对者则担心,水坝建设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水坝建设的利与弊,需要从多元化的视角进行审视,既要看到水坝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1 水坝的益处:
提供清洁能源: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水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高效、稳定的优势,对减少碳排放、缓解能源压力、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水电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水电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大力发展水电,符合中国“富水贫油”的能源资源禀赋,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促进经济发展: 水电站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勘测设计、设备制造、建筑施工、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水电站建设可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保障水资源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坝建设可以有效地拦截和储存水资源,调节河流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提供可靠保障。


五、结论: 面向未来的水与人
水坝,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缩影。
从远古时代简单的引水灌溉设施,到如今雄伟壮观的现代化水利枢纽,水坝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水坝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时代课题。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以更加科学、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强调国际合作,才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希望之泉。
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守护好碧水蓝天,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参考资料:

《解码科技史》 20220423 世界工程奇迹——胡佛水坝.央视网.2022-04-23

美国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和改善建议.水利水电快报.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