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工作?

发表时间: 2024-08-28 18:23

针对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水文连通为中心,疏通被阻塞潮沟76千米,着力恢复黄河与湿地、海洋的交流,通过开展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措施,修复激活湿地水生态,开展了原生生物恢复。近三年,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总量突破5.3亿立方米,保持了湿地良好生境,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为原生物种恢复提供了天然条件。

赵亚杰通过远程监控查看东方白鹳巢实时情况。 黄三角早报记者 马瑞琳 摄

环境更好,鸟儿最知道。

2024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202巣、526只,丹顶鹤繁殖14巣,黑嘴鸥繁殖4686巣;2024年1月,越冬鹤类调查记录鸟类45种20099只;2024年4月,春季黄渤海迁徙鸻鹬类调查记录鸟类70种63485只……这一串精确的数字,来自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持续进行的巡护监测工作。

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乘小船到野外进行鸟类调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十年前,生态学博士赵亚杰初次踏上这片湿地时,第一项工作就是在管理站参与每日的巡护监测。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照相机是主要的设备,两三人一组,带上食物和水,在湿地一待就是一天。最长的样线80公里,穿梭湿地,交通工具除了皮卡车还有船,需要趟潮沟的时候还要穿上齐胸高的连体橡胶裤,到了硬地脱下橡胶裤早已捂出了一身汗……这是巡护监测的日常。

如今,赵亚杰已经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高级工程师,监测手段也增加了无人机、视频监控、红外摄像机、AI识别等等。有了无人机的高空视角,以往望远镜看不到的地方尽收眼底;有了视频监控,全天候动态监测成为可能;无人机搭配红外摄像,夜间鸟儿归巢后可以精确地数出鸟的数量;初代AI识别能够自动完成灰雁、东方白鹳、苍鹭、黑翅长腿鹬等常见水鸟的“鸟脸识别”,做出诸如“东方白鹳,2只”的判断,进阶行为识别后,则能告诉监测人员“东方白鹳,育雏”的动态行为。

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东方白鹳人工鸟巢上检查远程监控设备。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监测技术的更新突破进一步支撑了保护管理水平。而下一步,自然保护区还将整合已有气象、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等数据资源;通过卫星遥感开展土地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系统状况、海洋环境、自然灾害、生态保护工程区遥感监测工作,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通过配置大型复合翼无人机、智能停机舱、无人值守监控云台软件等巡护监测设备,对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人类活动等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扩大巡护覆盖半径,提高监测能力,持续推进“天空地海”一体化建设。

“候鸟迁徙季,早晨六、七点钟,天鹅、灰雁、雁鸭……上万只鸟在你头顶飞过,无比开阔、壮观,令人惊讶。只要你见过一次,哪怕只有一次,你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画面。”赵亚杰说。(黄三角早报记者 杨珂 崔立慧 段学虎 马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