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微信公号“侠客岛”接连发布三篇推文:《“算法”不是“算计”》《“暗算”没有“胜算”》《“算法”必须“守法”》。
关注该号多年,这样的“三连击”实属罕见,亦可看出问题的严重。
文章指出:“算法”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数字社会发展的加速器;用不好,也可能成为网络生态的破坏者。
其实我们早已置身“算法”的包围:刚在购物平台上搜过某种物品,其他APP立马就会推送相关广告;对某种类型的短视频稍显感兴趣,就持续给你定点投喂。
总之,你想买什么,你喜欢什么,你的手机比你自己还清楚。
这源于平台逐利的商业本质,用户的参与度,决定了平台是否能在信息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为了吸引并留住用户,各大平台不得不机关“算”尽。
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分析“脸书”的运行模式:人类管理者给脸书算法定了一个首要目标:提升用户参与度。随后,算法用几百万用户做实验,发现最能提升参与度的办法就是让人愤慨。比起慈悲的布道,充满仇恨的阴谋论更能提升人类的参与度。所以,为了追求用户参与度,算法就做出了一个致命决定:传播愤怒。
这绝非危言耸听,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讲到了一个真实的例子。
即便到了21世纪,人类的种族矛盾和冲突依然不断爆发,在缅甸,信仰佛教的缅族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罗兴亚人之间便是如此。2016年至2017年间,一个小型的罗兴亚人极端组织发动了一系列袭击,杀害、绑架了几十名非穆斯林平民,希望在若开邦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
这一行动引来了极其严重的回应:缅甸政府军和佛教极端分子发动了一场针对整个罗兴亚人社群的种族清洗,摧毁了数百个罗兴亚人村庄,杀害了7000~25000名手无寸铁的平民,强奸或虐待了18000~60000名男女,并粗暴地将大约73万名罗兴亚人赶出缅甸。
按理说,佛教徒在缅甸人口中占了将近九成,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会被罗兴亚人取代,况且发动袭击的极端组织更是少数群体中的乌合之众,何至于对整个罗兴亚族群的全面进攻?
联合国2018年的调查结论认为:通过散播充满仇恨的内容,脸书在这场冲突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在缅甸的亲历者谈及当时脸书页面上的消息:“网络上对罗兴亚人的仇恨愤怒简直难以置信,不管是数量还是暴戾的程度,简直铺天盖地……它不断强化一种这些人都是恐怖分子的观念。”
这样的戾气,是否觉得似曾相识?
《智人之上》副标题为“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是尤瓦尔·赫拉利继“简史三部曲”之后,沉淀六年再次呈现的思想盛宴。
这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宏大叙事与独特视角,以“信息网络”为焦点,将人类文明的演化历程重新讲述了一遍,从“人类网络”写到“非生物网络”,再到“计算机政治学”,跟随着作者极具说服力的文字,似乎整个世界都清晰了。难怪感觉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称其为“帝国式的写作”,有种“空间的宽度和时间的驰骋感”。
比如作者用信息网络的眼光去看“民主”和“极权”两种政治模式,可谓一针见血:
所谓极权政权,正是选择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让信息集中向中央流动,并且扼杀真相以维持秩序,结果就是必须应对僵化、难以变通的风险。至于民主政权,则是选择运用现代资讯科技让信息分流到更多机构和个人,鼓励自由追求真相,结果就是必须应对分崩离析的风险。
集中探讨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如何应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之后,作者指出了计算机网络崛起之后,除了关于各种想象的末日场景之外,未来的国际体系很可能会出现的两种极端情况:要么信息与权力集中于单一中央枢纽,进入一个新的帝国时代;要么一道硅幕让人类分裂,分属于敌对的数字帝国。
“如果人类分裂成诸多无法彼此理解的敌对阵营,想再避免毁灭性战争或是防止灾难性气候变化,机会只能说微乎其微。”
真到了那样的时刻,会不会有人想起,曾经有个人,让我们笑话了两千多年: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