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游戏’校园风靡,危险隐患家长需警惕

发表时间: 2024-11-04 19:25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前言 ≻—●

近日,多家媒体曝光校园“死亡游戏”,若继续放任不管,必将害了孩子们,这些游戏看上去没有太大风险,实则暗藏杀机,稍有不慎就会致人死亡。

●—≺ 死亡游戏 ≻—●

校园中流传着的“死亡游戏”名字也非常离谱,比如说“梦回大唐”、“死亡三秒”,这些听起来就让人脊背发凉的名字,正在一些校园里悄然传播。

其实“梦回大唐”和“死亡三秒”都是同一种玩法,孩子们靠墙深呼吸、憋气,再由同伴按压胸口,试图在人为制造的窒息中体验所谓的“幻觉”。

湖南益阳一位家长的孩子就是这种游戏的受害者,她心有余悸地表示,孩子玩游戏后突然晕倒失去意识,幸亏被及时送到医院才及安徽了一条命,从家长的描述就可以证明这场“游戏”的危险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类似的“死亡游戏”并非首次出现,它曾以“心跳游戏”、“闭气窒息游戏”等名义在校园里流行,尽管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明确禁止,但它依旧像幽灵般,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面目,一次次卷土重来。

而在这些诡异游戏的背后,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机制在作祟,这些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未知,却又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能力。

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很容易被“死亡游戏”的新奇和刺激所吸引,从而将自身置于危险之中。

在网络一些平台上,一些体验者分享的“看见童年场景”、“目睹梦幻景色”、“前世记忆”等所谓的“感受”,更像是一种危险的诱惑,进一步刺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娱乐”,不仅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严重摧残,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极端亵渎。

有医学专家指出,“死亡游戏”的危险性不容忽视,压迫心脏、抑制呼吸,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供血供氧不足。

玩游戏者轻则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且症状会持续几天,重则意识丧失、脏器功能停止,甚至危及生命。

即便有人侥幸逃过一劫,也可能留下后遗症,影响智力发育,这些潜在的风险,对于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隐患。


校和家长是守护青少年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死亡游戏”的危害,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

而家长作为校外监护人,也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及时发现并制止潜在的危险行为,与学校携手,为孩子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不要等到出现悲剧才后悔莫及。

然而有些学校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现象,采用了“一杆子打死”的方式,停止了孩子在校内的一切娱乐活动,孩子们被迫只能在厕所进行社交。

●—≺ 一棒子打死真的可行么? ≻—●

厕所社交”,这个略带戏谑意味的词语,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无奈的现实,课间十分钟,孩子们无法在操场上奔跑,不能在走廊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最终,厕所成了他们唯一的社交场所。

全国政协委员曾将“厕所社交”的问题带到两会,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他在会议上表示,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这句振聋发聩的呼吁,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为何本该充满活力与欢笑的课间十分钟,会沦为逼仄的“厕所社交”?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少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严格限制学生的课间活动范围,甚至将课间纪律与评奖、“班分”等挂钩,打造所谓的“安静有序”的校园。

这种“圈养式”的管理模式,看似保障了安全,却也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另一方面,家长过度保护的心态,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如果孩子在学校的任何磕碰,都可能引发家长的焦虑和投诉,这使得学校更加谨小慎微,宁愿将孩子“圈养”起来,也不愿承担任何风险。

有一个名为叶天天的学生,他就是“厕所社交”的受害者之一,因为一个同学在课间玩耍时摔伤,全班同学都遭到了限制,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都要在教室里老实待着,这样的状况持续了长达一个月时间。

在被限制期间,为了能去外面“透透气”,叶天天和同学们只能以上厕所为名,躲进厕所旁的小隔间里聊天,打发无聊的课间时光。

这种“安全至上”的理念,看似保护了学生,实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正处于发育期的孩子,需要充足的运动来强健体魄,保护视力。

而好动爱玩,更是孩子的天性,长时间的“圈养”,不仅会让他们感到压抑和烦闷,还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发展。

叶天天的爸爸叶伦,对学校的做法表示理解,毕竟在这个年代,孩子在学校哪怕擦破店皮,都有可能被家长找麻烦。

虽然叶伦能理解学校的做法,但他并不赞同,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即使偶尔摔伤,也不会有人因此责怪学校,可如今,家长的维权意识增强,学校为了避免纠纷,不得不采取更加保守的管理措施,这种变化,或许反映了社会进步的一面,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让孩子们从“厕所社交”中解放出来?这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重新审视“安全”的定义。安全,并非将孩子禁锢在教室里,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规避风险,保护自己。

学校可以加强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潜在的危险,并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安全、开放的活动空间和设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让课间十分钟真正成为孩子们放松身心、享受快乐的时光。

与其制定各种限制学生自由的规章制度,不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课间秩序,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与其担心学生磕碰受伤,不如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需要转变观念,摆脱过度保护的焦虑,信任学校,信任孩子,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挑战中成长。

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缺乏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与其担心孩子在学校受伤,不如鼓励他们勇敢尝试,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与其将孩子禁锢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不如放开手,让他们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

●—≺ 小结 ≻—●

从“死亡游戏”到“厕所社交”,这两个看似无关的现象,却揭示了当代校园中安全与自由的微妙平衡。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安全的重要性,必须坚决杜绝“死亡游戏”等危险行为,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

另一方面,成年人也不能以安全为名,过度限制孩子的自由,剥夺他们享受童年快乐的权利,“圈养”式的管理,只会让孩子失去活力,变得压抑和焦虑,如此一来,可能会有更多过度压抑的孩子尝试去玩“死亡游戏”。

安全与自由,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的两个方面,学校、家长筑起的围墙,不应成为禁锢孩子们的牢笼,而应成为保护他们的屏障。

围墙之内,是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围墙之外,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广阔天地,让孩子们在围墙内外自由穿梭,感受安全与自由的双重呵护,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让孩子们远离“死亡游戏”,也走出“厕所社交”,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尽情释放天性,拥抱阳光和欢笑,这不仅是对孩子们的期许,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责任。


主要信息源:

1、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公众号2024年11月3日:《“孩子捡回一条命”!“死亡游戏”流行校园,看到这个动作一定要制止》


2、原文登载于环球网2024年11月2日:《“死亡游戏”流行校园,严重可致死亡!多地紧急提醒

3、原文登载于新京报官微2023年11月26日:《那些失去了课间十分钟的孩子们,流行起了“厕所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