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路过家门口的工厂,发现门口挂着"智能制造基地"的牌子,进去一看,原来热火朝天干活的工人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机器人。记得以前这厂子里天天人来人往的,现在可好,冷清得让人直发愁。
这事让我想起前不久坐出租车时跟司机聊天,老师傅愁眉苦脸地说:"现在无人驾驶出租车都上路了,我们这些老司机怎么办啊?"这话说得我心里一咯噔。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进步吗?可不是嘛,机器人干活确实又快又好,无人驾驶汽车也不会疲劳犯困。2024年10月的数据显示,全国已经有超过200家工厂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北上广深等15个城市投入运营,每天服务乘客数量突破10万人次。
我就琢磨了,咱们中国有14亿人口,光是每年大学毕业生就有1000多万,工作都不好找。这会儿机器人又来抢饭碗,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前几天我去采访了一位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人老张。他说:"我在流水线上干了15年,突然厂子说要全面自动化,让我们自愿离职。我都45岁了,上有老下有小,到哪再找工作去?"听着这话,我心里直泛酸。
不过话说回来,站在企业老板的角度想想也能理解。一台机器人干活顶好几个工人,不用发工资,不用缴社保,还能24小时不停工。算笔经济账,老板肯定更愿意用机器啊。
我找了个做自动化设备的工程师聊了聊,他给我算了笔账:一条全自动生产线投入使用后,生产效率提高了300%,产品不良率从5%降到了0.5%,一年就能省下几百万的人工成本。这么一对比,谁还愿意用人啊?
可是,这么发展下去,咱老百姓的饭碗怎么办?我就琢磨,是不是可以这样:
政府得给力啊,比如说开些培训班,教工人们掌握新技术。我听说深圳有个工厂就干得不错,把原来的普工培训成设备操作员,工资不降反升。
企业也得有担当,不能光想着赚钱。我采访过一家企业,他们搞自动化的同时,专门成立了个"人才转型中心",帮原来的工人找新岗位,有的去学修机器人,有的去做品质检验,反正不让一个人流落街头。
老百姓自己也得学点新本事。现在网上课程那么多,想学什么都行。我认识个原来开出租车的师傅,现在改行做网约车调度员了,月收入还比以前高呢。
说句实在话,科技发展挡不住,但是咱得想办法让它更有人情味儿。我去日本考察过,看到他们的工厂里机器人和工人配合得可好了,机器干重活累活,人负责思考和监督,这不挺好嘛?
你看啊,现在咱们政府也在重视这事。今年7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传统产业工人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2000亿元支持工人转型。各地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光是北京市就设立了50亿元的专项基金。
说到底,科技发展是好事,但不能光讲效率不顾人情。咱们中国人最讲究和气生财,发展科技也得让老百姓过得舒心。
【总结:本文以个人视角切入,讨论了无人工厂和无人驾驶发展给普通工人带来的影响。通过实地采访和数据分析,探讨了科技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平衡之道。文章建议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和谐的共赢。
信息来源:基于对全国多地无人工厂、无人驾驶项目实地调研,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及相关政策文件,辅以企业、工人及专家访谈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