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航天发展史上,仅有2个国家曾研制成功航天飞机这种技术密集型装备,那就是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这其中,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并未执行过哪怕一次的太空任务,仅有美国的5架航天飞机“正经上过太空”。然而,受使用和维护成本过高,以及安全性不够理想等因素的影响,在2011年7月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执行完任务后,美国就彻底淘汰了所有的航天飞机,这种航天器自此已淡出人们的视野长达13年之久。但谁又能想到,如今的中国就要推出属于自己的航天飞机了,这无疑是个让人又惊又喜的事情。
据央视报道,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入围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获得工程飞行验证阶段合同,被命名为“昊龙一号”。据悉,“昊龙一号”是一型可重复使用商业航天飞行器,用于开展低成本的空间站货物运输任务。这则消息一经出现,就迅速引发了不少人的热议,在网络上既有为之“叫好”的加油鼓劲之声,也有质疑和不解的声音。后一部分人对发展“昊龙一号”航天飞机提出质疑的点在于,“美国已经以亲身经历证明了航天飞机存在种种缺陷,更在13年前就淘汰了这款装备,中国为何还要走这条‘不甚成功的老路’呢?”
平心而论,这种担忧和疑惑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必须承认的是,从美国在冷战时期研发并制成的5架航天飞机来看,它们确实存在技术复杂程度极大、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很高、可出动率低和安全性较差的缺陷。尤其是分别发生于1986年和2003年的“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的2次爆炸解体事故,不仅让这2架昂贵的航天飞机彻底“报销”,更让多达14名宇航员就此殒命。
而相比之下,宇宙飞船就显得“便宜且安全”得多了。受无需强行追求“可重复使用”这一性能的影响,宇宙飞船的技术难度和研制成本都低了不少。也正因技术复杂程度相对较低,让宇宙飞船比“金贵而脆弱”的航天飞机“皮实”了许多,近年来鲜有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发生。在这方面,国产“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表现就堪称一绝。自2003年10月15日,中国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起,“神舟”系列飞船就在安全可靠一事上显示出极其突出的性能,有力地确保和推动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由此想来,在宇宙飞船领域已具备世界一流水平后,中国为何突然回过头来“玩”起了被美国淘汰了十几年之久的航天飞机技术呢?国产“昊龙一号”航天飞机能成功避开那些曾困扰美国航天飞机的技术困境吗?在这里首先要看到的是,航天飞机有着宇宙飞船所不具备的一项突出优势,那就是任务载荷量大。得益于航天飞机较大的尺寸,其货舱可搭载更多的货物和设备,尤其是一些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且难以拆解或折叠的货品。在这方面,内部空间“寸土寸金”的宇宙飞船很难媲美航天飞机。在当年被视为“人类航天技术巅峰”的国际空间站的建造过程中,可运载“大部件”的美国航天飞机就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至于说美国航天飞机所暴露出的种种缺陷,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其实与当年极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那就是疯狂的“冷战”年代。要知道,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绝不只是搞军备竞赛,而是在包括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科学技术、金融经济和教育教学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竞争。在这种“极限比拼”的情况下,双方甚至发展到了“不管这个东西对我有没有用,但只要是你有了,那我就必须得有”,以及“不管某项新技术和新装备是否足够成熟,起码我要比对手先拿出成品”的程度,而航天飞机即可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当年的一种“因比拼而仓促诞生的超时代产物”。
为了满足可重复使用和长时间在轨飞行并作业,美国集结了当时自己手中的一切一流和超一流技术,进而打造出了航天飞机。而事实证明,受材料学发展程度和生产加工工艺水平所限,当年的航天飞机实在无法避免诸如生产和维护成本高昂、精密零部件容易耗损,以及系统设计难度大等问题。但反过来想,如今已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相比起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航天飞机,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之久,无论是材料学还是生产加工工艺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既然国产“昊龙一号”敢以“低成本”著称,自然说明中国已攻克相关技术难题,以各类新技术和新工艺将航天飞机的研发、制造、维护和重复使用的成本都降了下来。同时请注意,中国发展航天飞机可没有当年美国在“冷战”时期向苏联、甚至是向全世界“炫技”的用意,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实用化装备。我们有理由相信,“昊龙一号”不会运用什么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和零部件,这应该也是其可实现“低成本重复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玩不转并最终放弃的装备,终于要在中国的手中“复活”,其中的意义想必所有人都能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