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系统面世以来,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HarmonyOS的生态设备数已经超过9亿,开发者数量也达到了254万,这表明鸿蒙系统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鸿蒙系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甚至一度超过苹果iOS,成为第二大操作系统。这些信息表明,鸿蒙系统的崛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iOS和安卓二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说起来,三大系统都有着不同特性,相信大伙也很好奇它们的区别或共通点,到底谁更流畅?谁更好看?谁交互更好呢?
带着这些疑问,极果君搞来了iPhone 15 Pro、谷歌Pixel 8 Pro、华为Mate 60 Pro三部手机,分别内置iOS 18、Android 15、HarmonyOS NEXT系统,下面就来好好深扒一下,看看究竟谁更强!
(请注意,以上系统版本均为Beta测试版,不代表最终体验)
那么话不多说,直接开始第一回合。
如果说舒适性,是考量智能手机外形设计工艺的重要标准,那作为内部系统的流畅度,则构成了这两年对智能手机评价的一个最新要素。这既是手机厂商“秀肌肉”的一大手段,也是用户感受方面最基本的一个需求。
那么,三大系统流畅度究竟如何呢?
首先在动画过渡这块,iOS确实起到了引领作用,早在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会上,乔布斯就展示过打开和关闭应用的过渡动画,不只是过渡了动画,也过渡了一个时代。
然而,同时代的安卓就没那么“优雅”,往往是一味粗暴地提升动画速率,只要我的动画响应足够快,用户就来不及感受到卡顿。并且很少有第三方厂商,愿意把重点放在优化动画这种看似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上。
最后就导致了一个缺点:快、短、硬。
不过到如今的2024年,他们的差距已经大幅缩小。将三台手机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到三大系统连续打断动画的跟手性,都很一致。
如果用0.1倍速播放动画过渡,可以看到,跟早年的iOS相同,每个系统每一帧都提供额外的弹性拉伸、细节动画等内容信息,变相帮助用户眨眼补帧。整体上打开时间其实是更久了,但视觉上却因为更符合自然物理规律而显得更加流畅,同时这其中多出的加载时间,还能给app更充分的加载和运行准备。
当然,仔细看它们也还是有点区别的。
iOS 18和鸿蒙NEXT在前段加速度的短时间内会快速增加,后半段的加速度上则平缓减速,重力惯性会更自然;安卓15则在后半段减少了一些动画时间,前面咱说以前老安卓的缺点是短、快、硬,而这次看,虽然加了几帧动画没那么硬了,但依然短和快,包括第三方优化后的安卓同样如此。
话说回来,除了过渡动画,流畅性也受后台管理机制的影响。
很多时候安卓的卡顿,是因为系统的自由度较高,导致后台程序过多或自动启动程序过多,一起占用CPU。
而另一边,iOS和鸿蒙NEXT是用“伪多任务”(墓碑机制)。
即当一个App不再被使用时,它会被暂时冻结,不跟前台App抢占CPU资源,仅占用内存。要是短时间内切回这个应用,又会恢复到冻结前的状态;如若长时间不用它,它就会进一步释放内存,从而来减小耗电与发热,避免了安卓那种后台过多导致卡顿的问题。
iOS也可以获取更多的后台权限,比如iOS可以手动设置「后台应用程序刷新」,以及灵动岛开放了实时活动。
当然,部分安卓手机也可以达到“伪多任务”(墓碑机制)的效果,比如在开发者模式下,可以设置「暂停执行已缓存的应用」。
鸿蒙NEXT目前在设置中还没有看到这种选项,后续大概率会加入鸿蒙4那种实况窗,不过是沉浸大卡版。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直接上对比,实际进行后台留存测试。
咱们可以清楚看到,iOS 18这部手机内存是8G,鸿蒙NEXT和安卓15这两部手机内存都是12G,三款手机各打开20个相同的App。结果显示,iOS杀后台数量0个,安卓杀后台5个,鸿蒙NEXT杀后台0个,当然本测试受影响因素较多,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ok,说完了流畅性,接着咱们再来聊聊“颜值”这块,也就是UI设计部分。
很多“果粉”都知道,iOS 7之前图标是写实的拟物风,iOS 7之后是扁平化设计,而到了iOS 18(iOS 15及以后)则变成了拟态化,结合了两种风格,所有图标都是方形+四角圆润。
安卓15也在拟物和扁平之间寻找平衡,相比iOS看着更加“轻快”,当然其它第三方优化后的安卓都已经形成了各种风格。
至于鸿蒙系统,也是走扁平化设计这条路子,但最新鸿蒙NEXT比之前的鸿蒙4.2也更加年轻化,比iOS 18和安卓更有活力感。
另外呢,还有一些其它设计,可以说大家是互相“学习”,比如iOS 18学习安卓和鸿蒙,新加入了应用自由排列、应用统一颜色、调整大小、图标无字、深色主题等等。
而鸿蒙NEXT参考iOS,加入毛玻璃特效,在界面中有了实时高斯模糊,而且控制中心的按钮还有淡淡光晕效果。这个之前在安卓上是没有的,因为开发人员受制于开发成本,一般不会做这个效果。
怎么说呢,像iOS、鸿蒙NEXT这种系统级规范下,毛玻璃的视觉体验还是不错滴~它让用户即使在使用第三方应用时,也能获得沉浸式、一致性的体验。反观安卓系统那样散装感、割裂感确实差点意思,这已经被大家吐槽无数回了。
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大家更喜欢哪种UI呢?
面上的聊完了,咱们接着看点深层次的。
智能手机发展至今,系统软件层面也逐渐大同小异,各家的OS或UI都很成熟完善,功能也应有尽有,也会互相取长补短。话虽如此,但即便功能相仿,也终究有高低和不同,各个厂商姑且都留有杀手锏,或独一无二,或鹤立鸡群。
先说特色功能,iOS独占无障碍特色功能,除了老早就有的视觉、听觉无障碍和语音控制外,iOS 17还加入有声音克隆(个人声音)、实时语音;而iOS 18加入的眼部跟踪,则能帮助无数残障人士正常使用手机。整体来看,iOS无论是发布时间、贡献还是实用性,都是领先于其它家。
其实软件系统发展到现在,鸿蒙NEXT也有了听障、视障、适老化等对应的基础功能,此外还有新加入的“小艺看世界”功能,可以帮助视障用户“读图”,官方叫“把世界读给你听”,例如朗读出冰箱里的蔬菜种类和放置位置、新鲜程度等。同时,还有一个业界首创的AI声音修复功能,预计年底上线。
值得一提的是,鸿蒙还独占隔空手势功能,这项功能在以前就有了,能隔空操控手机,与麒麟芯片梦幻联动。虽然目前我这个版本的鸿蒙NEXT还没有,但后续是绝对会有的。
当然,三大系统都有的也不少...像“屏幕使用时间”这类基础的咱就不过多提了,而像应用锁、游戏模式等安卓、鸿蒙上早就有了的,iOS 18也刚刚跟进了。甭管谁抄了谁的底裤,只要能抄明白了,对用户就百利无一害。
回到正题,这里咱们要多唠几句的,是跨设备互联。这部分功能在iOS上叫连续互通,在鸿蒙上叫多设备协同,原生安卓是没有的,一般vivo、荣耀等第三方厂商做的比较多。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就不一一对比。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他们都互通协同了什么?
比如鸿蒙的多屏协同,大家很熟悉了,连接手机和电脑后,可以用电脑反控手机,而在iOS 18 Beta2和macOS 15 Beta 2 上,不需要像之前一样用「虫洞」了,直接用这个苹果版的多屏协同——iPhone Mirroring,也能把手机屏幕镜像到Mac,在Mac上操控iPhone。
相比之下,果版多屏协同要差点。使用这个功能时,iPhone必须处于锁定状态、无法互拖文件、剪贴板没法互通、无法AirDrop等...不知道后续是否优化,并且它只能手机和电脑之间用。
而鸿蒙多屏协同,是手机、电脑、平板三端都能用,甚至还有个「超级桌面」的功能,在电视和车上也能用。
至于其他的跨设备协同嘛,就不仅限于最新的系统,在此前大家就有。现在关于各系统都有哪些“花活”,相信大家一目了然了。
那么最后,咱们说点更高级的——AI大模型部分。
AI现在已然是大趋势,库克曾预告,iOS 18上的Apple Intelligence,让我们的老朋友Siri的智商,能变得跟小爱、小V、小布等“小字辈”AI助手一样高,比如跟你对话时能联系上下文,就算说的不连贯也能理解你的意思,还能识别通知的重要等级排序等。
此外,小爱、小V、小布等AI助手上有的文字摘要、优化,还有屏幕内容感知、生成式图片、AI一键消除也有了,并且自带免费的ChatGPT,这个后续应该换成国内AI大模型,总体看是浅浅追上了“小字辈们”的步伐。
相比之下,鸿蒙NEXT上的Harmony Intelligence就属于“更进一步”的状态。此前HDC大会上,鸿蒙可以说是AI技术当平A甩,盘古大模型5.0加持下的“小艺智能体”,都不用唤醒小艺,把内容拖放到导航条上就可随时“召唤”。
举个例子,当把图片“投喂”给小艺之后,会立即生成一张图表;或者将文档“投喂”给小艺之后,生成文本摘要或问答,这里其实是把鸿蒙4的多模态能力进一步升级。但仅仅这一个升级,就减少了用户很多操作步骤。
最厉害的是,小艺这次有了记忆能力和高阶的理解、规划、思考能力,跨设备、跨应用写作更智能。比如需要发送一条关于足球比赛的短信时,只需简单告诉小艺,发条短信给谁,告诉他足球比赛地点,它就能在日历、联系人、短信这么些应用里自动操作。就说牛不牛!
整体来看,AI这块,目前鸿蒙NEXT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至于原生的安卓15,目前还没有AI大模型,只有关于修图、录音相关的AI功能,据说啊后续会引入Gemini大语言模型的Nano版本。
ok,在经过了对三大手机系统的深度对比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每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iOS以其一贯的流畅性和出色的后台管理机制,以及在无障碍功能上的创新和领先,继续巩固了其在高端市场的领导地位;Android 15在动画和后台管理上有所改进,依然保持着其开放性和高度定制化的特点,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而HarmoryOS NEXT则以其创新的AI能力和跨设备协同功能,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和独特的竞争力。
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选择哪款操作系统,主要取决于个人需求和用机喜好。既然如此,各位彭于晏不妨在评论区安利一番,说说自己是哪个品牌的用户,哪个系统功能最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