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产业已经度过了概念热炒期,从业者大多回归理性,此时若期望大数据产业向纵深发展,既需要从业者去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也需要政府加速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和法律法规。
《财经》记者 周源/文 谢丽容/编辑
人民日报11月21日题为“人工智能,怎样火下去”的文章中指出,当下炙手可热的AI,可能有热过头的倾向。
文章引述斯坦福大学人工智慧实验室主任李飞飞说法称,AI虽是个“真货”,但也在许多随意和缺乏严谨性的交流或展示中被强烈地夸大,进而影响政、商、投资者。
此后,另一家中央权威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栏目,再批人工智能的伪创新——不要像“炒作明星”一样炒作人工智能“创新”。
自2017年起,人工智能掩盖了其它技术趋势的光芒,AI创业公司遍地开花,资本也乐于追逐新的热点。根据数据公司Crunchbase的统计,单看2017上半年,国内各类投资者在AI和机器学习公司上的投资约36亿美元。就在一周前,一位已经拿到D轮融资的大数据创业公司市场宣传总监对《财经》记者说:“现在谁还提大数据啊,我们都提人工智能”。
AI创业潮流之下,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大数据产业本身发展速度不及预期。
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给《财经》的《2017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39.86%的企业处于天使轮阶段,30.19%的企业处于A轮阶段、13.04%的企业处于B轮,仅有8.94%的企业到达C轮及以后。这说明多数大数据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12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一位接近发改委、网信办等政府机构的专家学者告诉《财经》记者,她手里正握着一个国家部委委托的大数据研究项目,她认为政府对大数据产业的关注度一直非常高,“政府将大数据视为一项国家级资源和能力,将来能帮助中国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发挥作用。”她说。
但浙江大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万群向《财经》记者评论说:“无论是基础技术,还是上层应用,中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
大数据是AI的“原料”,在不够完善的大数据产业上发展AI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陷入“在沙子上建城堡”的窘境。政府重新呼吁加快实施大数据战略,紧跟政策走的中国资本市场或许会调整投资方向。
不过,大数据产业已经度过了概念热炒期,从业者大多已回归理性,此时若期望大数据产业向纵深发展,既需要从业者去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也需要政府加速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和法律法规。
“大数据公司普遍活得不容易,这一行对人才需求高,项目难度大,周期长。”一位已经通过C轮融资的大数据公司市场总监告诉《财经》记者。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常务秘书长张涛告诉《财经》记者,中国大数据产业需要从1.0阶段升级到2.0,2.0阶段的特点就是跟细分行业紧密结合。
“大数据本身是一个依附性很强的产业,它不像互联网那么独立存在,它的价值要在传统产业中去实现。现有实践看来,大数据确实能够推进农业等传统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涛解释说。
多位大数据从业人士亦向《财经》记者反映,要发展大数据产业,政府应加速推进数据的开放性。在他们看来,数据主要掌握在政府和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手里,非常不利于数据的流动,而数据只有在流动与聚合中产生价值。
“大型互联网公司自己就能形成数据闭环,他们更希望是打包成数据应用卖出,比单纯买卖源数据更值钱,也更能避免法律风险。”一家房地产领域的大数据公司总经理告诉《财经》记者。
政府掌握的数据全面而且具有高价值,但政府只是放出一些价值不高的统计型数据,“政府数据的开放需要省级部门的立法,目前只有福建省有意愿想做推动立法。”一位大数据交易从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实际上,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尚未完全打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要推进政务信息整合共享。按照此前规划,今年年底前初步实现国务院部门40个垂直系统向各级政务部门开放共享数据。
此外,法律制度与数据标准的完善也任重道远。
法律方面的主要进展是《网络安全法》的出炉。《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原则,确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跨境流动的一般规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数据主权制度,同时,《网络安全法》对个人隐私数据保护也做了明确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告诉《财经》记者,大数据是个新兴领域,需要设计很多配套性法律制度与规则去保障它的发展,而且许多挑战是需要法律专家和大数据技术专家共同配合去解决。
数据标准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数据标准工作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来承担。据悉,目前发布了《多媒体数据语义描述要求》和《信息技术 数据溯源描述模型》两项国家标准,同时有七项标准处于报批过程中。
工信部发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数据显示,到2020年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