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眼下各高校陆续进入“复课时间”。不少同学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所在的专业,可能即将失去学位授予权。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同学,小心脏可能要激烈地“跳一跳”。 据报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日前公布2019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101所高校撤销193个学位授权点,与此同时,156所高校增列231个学位授权点。其中,江苏10所高校共撤销19个学位授权点,数量在各省中最多;另外,7所高校增列12个学位授权点。 这是2016年以来教育部门第四次在全国范围内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学位点授权名单。观潮君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1
有人说,一觉睡醒,所在学校、所学专业的学科学位点就被撤销了,学历“含金量”直线下滑。也有人所学专业正好列于学校新增的学位点中,“幸福感”来得太突然。还有人说,股票会一日一价,没想到学位点也会“千变万化”,真是“专业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在观潮君看来,学位点还真不是“千变万化”,它的撤销与增设,遵循着一套严格的考评标准。可以说谁下、谁上,心中大概早就有数了。 某校某学科建设不达标的,自然要撤下学位点;反之某校若有学科师资、科研力量都很强大,不给人上怕也说不过去。实际上,学科点动态调整的本质,是一种“能上能下”的机制,目的是确保学位点的质量,同时也是倒逼学校重视专业的日常建设与维护。 试想,若是缺少这套动态调整机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在本世纪初,特别是开始布局学位点时,许多高校认为学位点多多益善,有的专业东拼西凑进行申报,实现了学位点数量上的增长。但是,这些学位点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先天不足,获批之后又忽视内涵建设。若不能清理它们,学校就会把创建学位点当作一劳永逸的行为,导致重创建而忽视持续性发展,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象。 这怎么能行?学位可是一种终身称号,必须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或其他学术机构授予。学位点不合格,连带着授予个人的学位都显得“面目可疑”,这关乎对个人教育、学历水平认定的合法性、权威性,着实马虎不得。 吐故纳新才能保持健康,学位点“能上能下”常态化就对了。
2
观潮君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高校学位点大规模动态调整始于2015年。 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学位点的动态调整。自此,高校学位授权点“终身制”成为历史。 2016年10月,全国学位点动态调整结果公布,来自175所高校的576个学位点被撤销。2017年和2018年,撤销学位点数量仍然保持高位,分别有340个和489个。2019年,尽管临近第五轮学科评估,不过各大高校撤销学位点的数量下降较为明显,仅有193个。 从近四年的学位点撤销结果来看,累计撤销的学位点总数达到了1598个,而撤销学位点的单位数量均在100家以上,其中2018年撤销学位点涉及的单位数量最多,共有182所高校进行撤销。 对于具体撤销的学位点名称进行统计,发现软件工程学位点撤销数量最多,四年共有74个学位点被撤销,几乎年年都位居撤销榜“第一”。今年上榜撤销软件工程学位点的江苏高校,为南京工业大学。 除了软件工程外,工程硕士(项目管理) 三年共撤销学位点61个;应用化学、工程硕士物流工程、统计学、生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程硕士(工业工程)学位点撤销数量均在25个以上,位居第三到第七位。 学位点撤销数量较多的还有科学技术哲学、仪器科学与技术、艺术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位点。纵观这些学科名单,不难发现,它们大都是各个学校办学水平不高,或是应用性较弱的学科。 曾几何时,有些高校把学科点的数量当作自己的办学竞争力。在大规模调整的背景下,这种误区自然得到纠正。
3
但若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学科点的撤销等同于高校办学能力弱,恐怕也不符合事实。 拿“下岗专业户”软件工程学科来说,它的大规模撤销既是学科宏观调整的结果,也有各高校优化自身师资的因素。 有分析人士指出,“软件工程”学位点在动态调整中被大量撤销的原因主要与学科建设历史有关。2000年,国务院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而在发布的《鼓励软件产业 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指出,国家教育部门要“发挥国内教育资源的优势,在现有高等院校中扩大软件专业招生规模,多层次培养软件人才”。 第二年 ,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便批准并大力支持35所高等学校试办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软件工程学位点数量过多,相关人才已趋于“饱和”,于是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始撤销软件工程学位点。
而对于国内顶尖名校而言,撤销软件工程或许也有做大做强其他学科的考量。比如,结合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上海交通大学的软件工程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但在2018年却撤销了博士和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这是为什么?
据报道,上海交通大学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即到2050年建成卓越的世界一流大学,学校的整体实力稳居世界一流大学前列,重点要在国家船海、制造、信息等重点建设行业和关键发展领域中确立不可替代的地位。显然,软件工程与学校的发展战略有些离散,因此为了集中精力、财力而放弃一个A类学科,显示出来上海交通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同样,北京理工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或许也是基于同样的考量,而撤销了评估结果不错的学位点。因此,在此轮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中,名单的增减变化自然少不了被各种比对和解读。但相比具体学位授权点的撤销和新增,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校采取何种机制进行学位点的撤销和新增。 “强扭的瓜不甜”,高校与其费尽心思留住那些缺乏竞争力的学科点,不如把心思放在做好特色专业上。学科点的“能上能下”,对高校来说既是对现有学科点的考验和挑战,也是学校用好办学自主权,聚焦特色专业做大做强的机遇。
4
在学科点动态调整常态化的今天,高校该如何适应形势,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自主设置学科、专业是一种有益的、积极的尝试。它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调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办出自身特色,摆脱“千校一面”的格局。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能够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跨学科人才,进而为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创业创新等提供助力。
在学科、专业自主设置制度日趋完善的过程中,有声音质疑自主设置专业制度,认为其与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相悖。实际上,两者形式上并不具有天然的对抗性。自主设置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其主体在院校建设;而大类培养模式主要是打通专业基础课程的“隔阂”,实现“厚基础”的目标,以学生个性、兴趣为依据选择专业,其主体在学生培养。
在高校深化改革的趋势下,学科、专业自主设置制度应当遵循大类培养的核心理念,以避免高校走上滥设、乱设专业的歧路。相较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类培养模式将助力自主设置制度走得更远。传统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板块所跨领域窄、所跨学科少,而自主设置的学科、专业往往是新兴的、交叉的。因为专业人才本身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还需要了解、打通更多领域,而这恰恰是大类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样的,自设学科、专业具有的前沿性、精专性等特点,也为大类培养模式的人才后期培育提供了更为开阔的选择空间。 尽管许多高校意识到学科、专业自主设置制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未发挥其应有效果,部分高校甚至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办学实力、教育资源挤占其他高校的同类人才、相近人才的输出渠道、教育学术资源,造成了不良竞争。
同质化竞争、比拼学科点数量的时代已经落幕。学科点的动态调整,也是推动高校聚焦自身核心优势的过程。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学科,在这方面,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尝试。 比如山西提出,将从学校布局结构、学科学院建设、专业设置三个层次对高校进行调整优化,促进全省高等教育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双提升。山西计划以学科为统领,对省内学科资源逐步优化整合,通过集中支持,形成拳头。要以“强、优、特、新”为目标,撤销调整低质错位学科,做强做优优势特色学科,增设空白急需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促进高校的学科强起来。在常态化推进专业撤停实现“瘦下来”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做强做优高校的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努力建设更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招牌专业。 这也启示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应紧抓自主设置专业,由点破面,让高校办学在个性与特性中焕发活力。用好手中的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上善于取舍,高校的办学特色会更加彰显、水平也会相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