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前几天还看到心仪的东西价格挺合适,结果转头再一看,价格噌噌往上涨,心里那个憋屈啊!
这事儿啊,现在可不新鲜了,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吐槽大数据杀熟的帖子。
就说最近吧,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么一件事儿,说是一堆年轻人开始在网上晒攻略,教大家怎么跟这些狡猾的算法斗智斗勇。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不,咱们这些聪明的年轻人,也开始琢磨着怎么给这些算法下个套儿了。
【正文内容】
话说啊,这大数据杀熟的事儿,咱们都不是第一次听说了。
每次一打开购物软件,嘿,那叫一个精准推送,你刚跟朋友念叨了一句想买啥,下一秒广告就来了,跟装了窃听器似的。
这不,网友兔兔就遇到了这么一档子事儿。
兔兔本想着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结果一看机票价格,直飞最便宜的都要4309块,心里那个肉疼啊!
于是,兔兔就开始在网上一顿操作猛如虎,反复评论说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
你猜怎么着?没过几天,再一看,航班价格竟然变成了1903块!
兔兔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美滋滋的,感觉自己像是掌握了什么财富密码,直呼“这波操作,简直6到飞起”。
兔兔这一波操作,瞬间就在网上炸开了锅,大家都开始琢磨,原来评论还能这么玩?
于是,各种省钱大法那是层出不穷啊!
有的网友说,换个手机换个号,装作不感兴趣,把自己伪装成新客,就能获得大额的老客回归券,这招儿,简直就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嘛!
还有的网友,更是直接开启了“吐槽模式”,在各个评论区疯狂留言,说自己穷得叮当响,买不起这买不起那的,结果你猜怎么着?还真有不少东西的价格,就这么悄无声息地降下来了。
其实啊,这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
说白了,就是算法在给我们画像的时候,会根据我们的行为数据来判断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一旦你表现得对某个商品很感兴趣,价格就可能会水涨船高,因为你被认定为“潜在买家”了。
而反过来,如果你表现得对这个商品不感兴趣,甚至嫌弃它太贵,算法可能就会认为你不是它的目标用户,从而调整价格,来吸引那些更有可能购买的用户。
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千人千面”,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双刃剑。
不过啊,这算法虽然聪明,但也不是万能的。
毕竟,咱们这些消费者也不是吃素的,一个个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你算法想套路我?没门儿!
于是啊,咱们就开始琢磨怎么给算法下个套儿,怎么让它摸不清咱们的底细。
就像兔兔那样,通过反复评论、吐槽,让算法把自己从一个“有钱人”的标签里摘出来,变成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普通人。
这样一来,价格自然就下来了。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逆向操作”呢?
当然啦,这种操作也不是万能的。毕竟,算法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今天你给它下个套儿,明天它可能就学会了怎么防着你。
所以啊,咱们还是得保持警惕,别被算法给忽悠了。
同时呢,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别让这些算法成了商家的帮凶,来坑咱们消费者的钱。
毕竟啊,咱们赚钱都不容易,谁也不想为了便宜个几块几毛钱,就整天在网上吐槽、求降价啊!
【结尾】
你看啊,这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咱们消费者的智慧也在不断提高。
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如今的主动出击啊,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啊,也开始学会用算法去打败算法了。
这不仅仅是对自身权益的一种维护啊,更是对算法滥用现象的一种有力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