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进军端侧市场:野心与策略解析

发表时间: 2024-10-13 14:12

“小”模型大野心,手机厂商“卷”向端侧

智能手机的“AI化”:一场关于体验与生态的竞赛

2024年,AI大模型席卷全球科技领域,智能手机厂商纷纷投身其中,试图在这场技术浪潮中抢占先机。vivo、荣耀、小米、OPPO等国内厂商,以及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都将AI大模型视为智能手机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这场“AI化”浪潮并非仅仅是将大模型塞进手机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关于用户体验和生态构建的竞赛。

vivo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蓝心智能”战略以及30亿参数端侧大模型,正是这场竞赛的缩影。将大模型技术与手机操作系统深度融合,旨在打造真正的“个人智能”。这不仅仅是功能的叠加,更是对人机交互方式的革新。试想一下,未来的手机不再只是被动执行指令的工具,而是能够理解用户意图、主动提供服务的智能助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端侧大模型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手机有限的算力、内存以及功耗限制,都对大模型的体积和性能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如何平衡模型大小、运行速度、功耗以及性能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所有手机厂商面前的难题。vivo提出的“模型小、能力强、功耗低”的“不可能三角”问题,精准地概括了这一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各家厂商在解决这一难题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vivo选择30亿参数量级的端侧大模型,并通过模型压缩和精度恢复技术来提升性能。荣耀则推出了自研的70亿参数端侧AI大模型,并将其融入MagicOS 8.0操作系统。小米则更强调AI在影像方面的应用,推出了“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这些不同的策略,也预示着未来智能手机“AI化”的多样性。

目前,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一批搭载AI大模型的智能手机。从荣耀MagicOS内置的AI大模型,到小米14 Ultra的AI计算摄影平台,再到苹果基于本地小模型和GPT-4o的Apple Intelligence,都展现了AI大模型在手机端的巨大潜力。中信证券的研报更是乐观地预测,未来三年内,百亿参数内的大模型在智能手机中的渗透率有望超过40%。

然而,AI大模型的加入真的能成为拉动手机销量的关键因素吗?部分分析师对此持谨慎态度。虽然AI大模型为智能手机带来了诸多升级,例如更精准的意图理解、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更个性化的服务等等,但这些升级是否足以吸引用户换机,仍然存在疑问。尤其对于中低端用户来说,价格仍然是影响购买决策的首要因素。

此外,目前的端侧AI大模型在功能和体验上尚未展现出颠覆性的优势。虽然各家厂商都在强调AI的赋能,但实际应用场景仍然有限。例如,AI语音助手、AI拍照、AI翻译等功能,在之前的智能手机上就已经存在,AI大模型的加入只是提升了这些功能的精度和效率,并没有带来本质上的改变。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AI大模型在手机端的应用生态尚未成熟。目前,大多数AI应用仍然局限于系统层面,与第三方应用的融合度不高。这导致用户感知不强,难以形成真正的用户粘性。未来,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繁荣的AI应用生态,将是决定智能手机“AI化”成败的关键。

除了智能手机,AI大模型也在向其他智能终端渗透,例如智能眼镜、机器人等等。vivo就表示,希望将“蓝心智能”拓展到更多AI设备上。Meta、华为等厂商也纷纷推出了搭载AI功能的智能眼镜。IDC的数据显示,智能眼镜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这为AI大模型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AI智能眼镜的兴起,预示着未来智能终端的发展方向。相比传统的智能穿戴设备,AI智能眼镜在信息获取和交互方面更加便捷,也更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例如,通过语音控制、手势识别等方式,用户可以更自然地与智能眼镜进行交互,获取所需信息。

展望未来,AI大模型将成为智能终端的核心竞争力。这场“AI化”浪潮将不仅仅局限于智能手机,而是会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穿戴等等。谁能率先构建起完善的AI生态,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这场由AI大模型引发的技术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智能终端的格局。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智能手机厂商来说,这既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机遇。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