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建月球磁悬浮抛射系统:年运5吨氦3回地球,价值惊人

发表时间: 2024-08-20 16:54

中国开发出一套世界首创的月面磁悬浮发射系统,震惊了世界!这套系统根本不需要火箭,用一个大转盘就能将返回舱直接发射到月地转移轨道,完全颠覆了航天器发射的传统理念,极大降低了从月球运货回地球的费用,实现了从月球到地球的“特快专递”,就连SpaceX的星舰在成本上也无法与之抗衡。

该系统被称为“月基磁悬浮抛射返回系统”,由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研发,近日被《南华早报》等媒体披露后,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这个创新的发射装置是如何工作的,为何能做到比火箭的成本更低呢?这与月球上特殊的环境有关。

探月是世界航天界的热点,我们的科研人员能想到并研制这样的系统,与我国在探月方面的厚积薄发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各航天大国都将月球作为追逐的目标,探索和开发月球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除了中国之外,美国正在搞“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打算在阿波罗登月50多年之后重返月球,印度、日本也都实施了无人探月,而且还实现了月面软着陆。

而在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样返回任务成功之后,我国在无人探月方面已经稳居世界领先地位,连美国都自叹不如了。其他国家的无人探月目前还只是把航天器送到月球,顶多实现软着陆,但我国还能把在月球背面挖到的样品再送回来,差距已经拉开了。虽然苏联当年实现过采样返回,但以目前各家的技术实力,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是独一份儿了。

为何大家都对月球这么感兴趣呢?其实说白了,就是“无利不起早”。各个国家费这么大力气搞探月,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开发月球上的这类珍贵资源,以供人类未来所需。而这个“月基磁悬浮抛射返回系统”,目的就是要将月球上的资源以最低的成本运回地球。那么月球上都有哪些好东西呢?还真不少!

别的先不说,月球上的铁矿就非常多。月面上的月海主要由玄武岩构成,而这些玄武岩中钛铁矿的含量就高达10%~12%,一些含量高的地区能达到15%,总的钛铁矿储量高达1100万亿~2000万亿吨。铁和钛都是建造太空站和航天器的重要金属原料,有人甚至认为可以直接从月球冶炼矿石,提取出铁和钛,然后直接在月球建造太空飞船。

除了铁和钛之外,月球还有丰富的稀土元素,在极区的永久阴影区可能还蕴藏着大量的水冰,这可是在太空探索中急需的资源。而在月球矿藏中最出名的,无疑就是氦-3。它是未来可控核聚变的理想燃料,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为什么这个氦-3会如此神奇呢?

目前人类能够实现的核聚变是氘氚聚变。氘和氚都是氢的同位素,氘氚聚变之后会形成一个氦原子核和一个中子,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我们所熟知的氢弹,以及各国研究聚变用的托克马克装置,所能实现的聚变都是氘氚聚变。但这种聚变方式虽然门槛较低,问题却比较大。

首先,氚是一种人造核素,无法从自然界中提取。所以一般是用锂制成包层,锂在受到高能中子轰击后会产生氚。但锂资源是非常重要也比较稀缺的,现代的手机和电动汽车都在使用锂电池,人类正在大量开采锂矿。如果锂资源面临枯竭的话,对聚变能源的前景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

而氘氚聚变更大的问题是会产生一个高能中子,聚变释放的能量有80%都在这个中子身上。这么高能量的中子会造成极强的辐射危害,打在周围的材料上会产生巨大损伤。并且由于中子不带电,想要把中子的能量收集起来,像核电站那样烧开水发电,需要很复杂的转化步骤,非常麻烦。

但氦-3聚变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氦-3原子核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两个氦-3原子核聚变后会生成一个氦-4原子核和两个质子。氦-3还可以和氘产生聚变,生成一个氦-4和一个质子。质子是带电粒子,穿透力很差,所携带的能量也很容易收集。因此氦-4被认为是最有潜力和最干净的核聚变燃料。

那么使用氦-3能发出多少电呢?根据测算,只要有20吨氦-3,就能满足我国一整年的用电所需。然而氦-3虽好,地球上却很少见。氦-3大多来源自太阳风,但氦气是惰性气体,又非常轻,所以地球大气层只有一点点儿的氦-3,还很容易就飘散到宇宙空间里去了。总储量仅0.5吨,对人类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但在月球上就不一样了。月球没有空气,表面的月壤日复一日地被太阳风粒子轰击,逐渐积累了大量的氦-3。根据多个探测器对月壤的研究,统计出来月球的氦-3储量应该超过了100万吨,足以供应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求。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吸引各国花费巨资来开发月球了。

但是这里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在月球上收集到足够的氦-3之后,该如何把它运回地球呢?传统的方法是利用登月舱或着陆器的上升器。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和我国的嫦娥五号、六号,在着陆器(舱)上面都携带着一个上升器。

以嫦娥六号为例,采集到的样品被装进上升器中的样品舱。上升器带有火箭发动机,能够在月面起飞,在环月轨道进行交会对接,将样品舱传递给返回器,返回器再与轨道器一起返回地球。最后返回器与轨道器分离,独自进入地球大气层并打开降落伞降落。

但这样做不仅步骤复杂,可靠性差,运载效率也不高,关键还要耗费大量的燃料。这些燃料很难在月球上补给,因此都是从地球上运过去的,成本非常高。

苏联的月球采样任务有中美有所不同,曾经采用了返回器在月面起飞后直接飞回地球的方案,但耗费的燃料更多,每次采样只能取回100多克的样品,与嫦娥六号的1935克相比差得太远。

当然还可以考虑用SpaceX正在开发的“人类着陆系统”,也就是星舰登月版,但是效果大同小异。无论是中美还是苏联的做法,如果要从月球大规模运送矿产资源回地球的话,成本都太高了,主要原因就是要火箭发动机要消耗宝贵的燃料。那么这个问题就真的无解了吗?

当然不是!我国提出的“月基磁悬浮抛射返回系统”,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它采用了同心圆构型,主要由电机、储能装置,旋臂、环形的轨道梁和撬车构成,样子就像一个大圆盘,总重量80吨,可使用长征九号火箭发射到月球。装有月球货物的返回器被安装在撬车上,撬车安装在旋臂末端,而旋臂就在电机的驱动下不断旋转加速。

为了减少阻力,大量应用了超导磁悬浮技术。旋臂的主轴采用磁浮轴承,驱动电机使用超导电机,在撬车的下方的轨道梁上安装有悬浮模组,这样整个旋臂在旋转时都被浮了起来,不与静止部件接触,也就没有摩擦力了。而月球上又没有空气,不存在空气阻力,因此这套系统的驱动效率非常高,磨损也非常小。

在工作时,储能装置先放电,向超导电机提供强大的电力,推动旋臂旋转。旋臂在电机驱动下不断加速,最终将撬车和返回器加速到月面的逃逸速度(2.4公里/秒)以上。然后撬车与返回器分离,返回器直接脱离月球引力的控制,再经过一定的姿轨调整之后,就可以进入月地转移轨道,飞回地球了。

至于撬车,它是不会飞出去的,在分离后会进入一个直线制动轨道减速,能量会被重新回收到储能装置中。根据计算,正常情况下一次发射消耗能量的70%都可以被回收。如果设计得好,发射的角度和速度能够更加精确的话,甚至不需要姿轨修正,就可直接将返回器发射到月地转移轨道,这样返回器也可以不用带任何发动机了。

这个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浪费任何多余的东西,既不需要带发动机的上升器,也不用消耗任何燃料,只要有电就行。而在月球上最不缺的就是电能,使用大量太阳能板,在月昼期间就可以发电。而在月球极区的高纬度地带,由于太阳角度的原因,甚至全天都能发电。发出来的电储存在储能装置中,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将货物抛回地球。

可能有人会问:超导技术实现起来非常复杂,现有的超导材料需要零下200多℃的低温才能进入超导态,光是冷却就需要消耗非常多的电,岂不是很浪费?这时月球上的环境又起了大作用。月面没有空气,在月夜或阴影区域,温度可以低到零下180多℃,与超导材料的工作温度相差不远,冷却所需的电能并不算太夸张。

根据设计,“月基磁悬浮抛射返回系统”总投资高达1300亿,一旦建成之后,每天可发射两次,每年可将3~5吨的氦-3运回月球。考虑到氦-3价格高达30亿美元一吨,因此这套系统每年可以赚到1000亿元人民币,简直就是暴利。

其实这样的旋转发射系统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出,美国一家初创公司就打造了一款能够将航天器送入太空的亚轨道“旋转发射”系统,并在2021年对其进行了首次抛射测试。该装置高达91.4米,通过像离心机一样的旋转方式将火箭加速到“每小时数千英里”,然后火箭在6.1万米高空再次点火,将载荷送入地球轨道。

不过由于发射装置建在地球上,空气阻力过大,所以这个旋转发射系统必须以较大角度向空中发射,不能像在月球上那样贴着月面水平发射,也就无法直接入轨。而且在应用超导磁悬浮方面也有诸多困难,想要实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自从那次试射之后,该装置也一直没有下一步进展的消息。

我们的月基抛射返回系统就不一样了,它巧妙地利用了月面上的特殊环境,在原理上是完全可行的。当然要想真正实现还有很多难点要攻克,比如必须先有长征九号这样的重型火箭,才能把重达80吨的抛射系统发射上去,然后还要在月面上找一块平坦的地方来安装。另外为了实现精确入轨,抛射时的分离时机也要非常准确,是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但这些都是细节问题,只要大方向没错,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总是可以解决的。现在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特别是在月面着陆方面,由于SpaceX基于星舰的“人类着陆系统”迟迟拿不出来,载人登月的时间也是一推再推。

而我国探月却在突飞猛进,嫦娥七号、八号已经提上日程,将在月球南极附近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而我们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也将于2030年前实现。只要我国在月球站稳了脚跟,就可以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比如在月球建立采矿基地,开采氦-3等重要资源,以及建设“月基磁悬浮抛射返回系统”这样的月球基础设施,实现月球到地球的“特快专递”,这些都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