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发动机替代进口: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表时间: 2024-10-16 16:55

国产大飞机C919在2022年终于取得了型号合格证,彻底摆脱了"机龄14岁入学"的尴尬。这枚"中国芯"备受瞩目,被冠以振兴祖国航空事业的重任。

但就在C919准备腾飞的关键时刻,它的"心脏"发动机却来了个生米焕熟的大转折。外媒报道,C919首批交付给东航的飞机依旧使用的是国外进口发动机,令这面"国旗"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么,我们期盼已久的国产发动机到底何年何月才能真正"入主"C919?在飞机发动机这块"最后的拦路虎"面前,我们是"含泪过关"还是"另谋出路"?今日就让我们一一探讨。

要看清楚C919身上这枚"心脏"其实早有端倪。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发动机一直是导致其身世飘忽、饱受质疑的罪魁祸首。

热火朝天的研发工作虽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但真正的首飞时间一拖再拖,足足用了9年的时间。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发动机选型问题争议不断。

起初商飞公司考虑过借助国内力量,自主研发发动机。可由于技术积淀不足,最终还是选择了外国引进。首批C919飞机使用的是法美合资公司CFM研制的LEAP-1C发动机。

一时间,有人对这款发动机的性能和适配性存疑,认为其推力不足且油耗偏高,可能会影响未来C919的性价比竞争力。更有人直斥商飞"穷开口叫花子",根本无法摆脱对外国制造业的依赖。

但就目前而言,商飞似乎别无他选。国内现有技术力量,仍难以研制出与之匹敌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几年前从美国断供曾逼停国产支线客机ARJ21项目的尴尬往事。

让人欣慰的是,中国在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道路上并未放弃。为了不重蹈ARJ21的覆辙,国内正在大力推进CJ-1000A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并将其作为C919飞机的最终"中国心脏"目标。

根据最新消息,CJ-1000A项目已初步完成关键技术攻关,计划于2026年前后实现首批样机的转移定型。这意味着,未来几年C919仍将暂时配载国外引进发动机,而开发自主可控"火力植入"还需数年时间。

究其原因,制约发动机开发进程的因素着实不少:资金缺口、人才匮乏、制造能力有限、配套体系滞后等综合素质存在短板,要在全球发动机领域中从"0"做起可着实不易。

反观国产航空发动机之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已走过40余载,但旧账仍未彻底了清,一代代人耗费巨资研发,但仍未找到突破口。别忘了,那些航空发动机强国,可都是几代人接力上马,耗费公私部门数万亿美金才走到今天的。

所以,国产航空发动机之路驽马止于篱,并无实质突破并不奇怪。就好像一位成名已久的网红通俗地评价:"虽然这次的C919用了外国人的心,但我们国家航空器的心脏从来都是买进口的,真正的自主研发之路漫漫其修远程啊"。

所言非虚,航空发动机这一系统工程之复杂,即便如今中国制造业声威渐隆,领先世界的民营企业也日益壮大,但光靠单兵作战,终究无法在全球化竞争中取胜。

因此,破局之道还得寻求适度参与全球化分工,在发挥中国人自身潜力优势的同时,也要虚怀若谷汲取国外先进技术。这无疑是一道考验我们智慧和耐力的难题,但只有如此,才能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再到创新,最终实现民航航空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过去几年,备受压力和封锁,中国制造业迎来了骄人的发展。包括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在内的多个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层面统筹部署、全员加注智慧和汗水后,国产航空发动机也终将在不久的将来露出獠牙。

毕竟,这不单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国家战略的高度。一旦C919的"中国心"真正起搏,将为我们在全球民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那个日子或许还很遥远,但方向必将是光明的。在漫长的等待中,希望商飞和国内航空发动机事业也能学习马斯克的那句豪言:"我们仍在开车,发射观测区就在眼前”。是啊,目标就在眼前,尽管道路曲折,但我们该有勇气继续前行。

从探月工程到C919航空梦,每一个重大科技项目都凝聚着祖国孩子的梦想与汗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坚持不懈,期待祖国的航空事业终有一天能不依靠外力,完全凭借自主知识产权在蓝天之巅自由翱翔。

毕竟,那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夙愿,更是国家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在这段孕育国产"新生命"的过程中,我想每一位读者和同路人,都是坚强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让我们一起用理解、鼓励和期许的目光,透过残缺不全的C919机身,看到它闪耀光芒的未来。而那个属于中国自己的航空梦,也必将就在不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