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厂商“去安卓化”
作者/ IT时报记者 林斐
编辑/ 王昕 孙妍
明年一季度,华为新一代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即将登场,从那一刻开始,华为将在中国市场正式与安卓系统及应用分道扬镳。
这件事并不是孤例,11月初的vivo开发者大会上,vivo自研操作系统BlueOS首次亮相。vivo方面表示,BlueOS是一款面向通用人工智能时代自主研发的智慧操作系统,引入了vivo蓝心大模型的能力,首款搭载BlusOS的是新品vivo WATCH 3。
另外一家大厂小米也开跑了。小米10月份发布的澎湃OS大幅重写底层架构,将安卓以及小米自研的Vela系统融合。
相比其他生态竞合伙伴,华为HarmonyOS早在2019年面世,其内核包含Linux、鸿蒙微内核和LiteOS(专门为物联网设备设计的轻量级系统)三部分。HarmonyOS支持安卓应用的原因是,鸿蒙和安卓都采用了Linux内核,所以能够兼容使用。可以看出,在更早之前,华为就已经开始为生态独立做准备。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避免受到外界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看准了“万物互联”的市场前景。
颇为有趣的是,相比华为,小米在“万物互联”的产品层面处于领跑位置,通过自研和IoT开放平台,小米及合作伙伴在智能家居领域覆盖近200个品类,用户体验较为优秀,但在作为家居控制中心的手机、平板、智能面板、智能音箱等产品中,其系统底层仍然离不开安卓。
正如雷军在澎湃OS发布时所提及,“在万物互联时代,各种设备涉及的操作系统分支之复杂、数量之庞大,不同系统及协议之间造成的生态连接隔阂,可能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作为智能终端市场中市占率最高的安卓系统,难以承载“万物互联”这个伟大目标。
作为开放平台,不同制造商可以自由定制和修改安卓系统,导致安卓设备存在极大的碎片化问题,不同的标准和协议会在连接和交互不同物联网设备时遇到困难,限制设备之间的互联能力和功能。
某些中低端安卓设备还可能存在存储和处理能力较弱的问题,跨设备的数据共享和处理可能因此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安卓系统发布了许多版本,不同设备制造商在推送更新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设备之间的系统版本差异较大。这造成一些设备无法及时获得最新的功能和安全补丁,从而影响用户体验和安全性。
“万物互联”对底层操作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更强的开放性能够与各种不同的设备、传感器和应用程序配合使用,不同厂商、开发者和利益相关者都能获得良好的安全性保障,包括数据传输加密、身份认证、漏洞修复和恶意攻击检测等功能。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连接到互联网,操作系统对安全性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是重要特性,万一碰到某个节点或者设备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网络中断,系统必须能够自动发现故障,并支持快速修复和纠正。万物互联的应用场景还要求系统具备实时性能,即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理来自各个设备、传感器和其他应用程序的数据。
在明确开发新型操作系统的目标之后,华为和小米却走了不一样的技术路线。澎湃OS采用传统的宏内核设计,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实现功能的扩展;而HarmonyOS则采用微内核设计,将尽可能多的硬件驱动、文件管理、系统服务等功能独立出来,作为独立的模块运行,并通过组件化的方式实现功能组合。
vivo的BlueOS似乎在功能方面更看重AI大模型的应用能力,接入了vivo自研蓝心AI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在安全方面,BlueOS是行业首个系统框架由Rust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相比编写安卓系统的Java语言,Rust自身安全性更高。利用自研的BlueXlink连接技术,BlueOS用分布式设计理念兼容行业标准协议,数据可以在多设备间完成安全的流转和访问,至于BlueOS在“万物互联”方面的应用前景,还有待vivo进一步推动生态扩展。
其实,无论是澎湃OS的聚焦“人车家全生态”、HarmonyOS的全场景分布式、BlueOS的AI大模型应用,都还只是“万物互联”的一小部分,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能城市、智能制造等方面的需求,会赋予这些国产OS更广阔的生态空间。
国外科技媒体今年8月首次报道HarmonyOS将不兼容安卓应用时,多篇报道下的大多数留言者认为鸿蒙击败安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仍然有人认为HarmonyOS是安卓“换皮”而来。
不得不说,这些人实在是把中国国产OS的“心”看得太小了。鸿蒙未必要击败安卓,“万物互联”本来就是一个新世界。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vivo 小米 pixabay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