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绘现场’数百年的戏曲魅力

发表时间: 2024-09-26 16:07

在贵州安顺

流行着一种名叫“地戏”的地方戏

这出戏,一唱就是数百年

它是屯堡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更是明初“调北征南” 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

明朝初期

明太祖朱元璋为维护国家统一

令军士在现今贵州安顺、平坝一带驻扎人马,修建城池

大量来自

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中原和两江地区的

将士、农民、商贾、工匠

随之迁居安顺

让中原文化与当地各民族水乳交融

形成了寓兵于农的屯堡文化

随着时局日益稳固

屯堡人为防止“武事渐废”

遂将演武和祭祀逐疫

驱邪纳吉结合

形成了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戏剧模式

这种戏剧与中原民间文化和当地民俗融合

最终塑造出头戴木刻面具演绎的安顺地戏

安顺地戏的剧目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无一例外都是南征北战、忠君爱国的武戏

从《封神演义》到《三国演义》

从《薛丁山征西》到《岳飞传》

地戏用七言和十言韵文的戈阳老腔

表演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

赞美忠义报国的忠臣良将

雄浑粗犷,古朴刚健

唱出了穿透600年岁月的屯堡力量

与质朴的唱腔相比

安顺地戏的面具则显得华丽精美

地戏的面具注重凸显人物性格

武将强调煞气

文将注重神气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围绕人物性格特征制作

面具制作流程繁复

从雕刻到上色

光是工具便有几十余种

因而,地戏面具的制作也成为一门艺术

作为屯堡人独有的传统民间戏剧

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中

最具有活力、最有特色、最富有人文精神

的文化现象

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戏剧活化石” “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

在安顺地戏那一声声浑厚古腔中

明清遗韵穿越历史抵达眼前

策划:赵新兵

记者:欧东衢、杨焱彬、杨欣、郭可树

统筹:曾学真、郭依格、李依伦

AIGC创作:石姝丽、钟华、王橙澄、王青菁、钟宇彬、宋毓明、杨菊

制作:新华社新媒体AIGC工作室

新华社贵州分社黔灵创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