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出版业的融合创新动能探讨

发表时间: 2024-10-15 17:26

从电子化、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近年来我国出版业数字化建设成果已经初步显现。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前沿科技,在推动传统出版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给出版业格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次参展的内蒙古展团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展示数字产品,吸引观众体验。记者 尹琨 摄

借“智”之力,乘“数”而上,向“新”而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上注意到,人工智能对于出版业的影响成为与会者的热议话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会降低纸书出版成本、提高出版周期;还有人认为,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数字出版,或许能推动传统出版业焕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就能为出版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动能吗?与会者以自身的探索和实践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动能一:

提高效率缩短出版周期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本届数博会上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中已实现全流程、全产业链应用,促进出版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为出版产业赋能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有效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出版效率,降低出版成本。

《报告》的分析在数博会主论坛上得到印证。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雅各布斯说,2019年,施普林格·自然发布了第一本人工智能生成的图书《锂离子电池:机器生成的当前研究摘要》。“在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大大缩短发行时间。通常出版一本书需要10个月,而人工智能生成的书5个月就能出版了。”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此方面尝试的结果同样如此。人民卫生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雪凝说,人卫社推出的人卫标准临床专科知识库,原先需要两年完成的编写工作,借助人工智能之后用6个月便可完成。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云生也提到,中教集团研发的智能编校平台,可提供用户画像、作者画像、多模态智能审校等技术支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编辑生产力。

为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出版效率,降低出版成本,目前已有多家出版机构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尝试将人工智能大模型运用到选题策划、编辑校对、美术设计等出版流程。还有部分出版单位基于自身的业务需求,自主投入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

动能二:

满足产品多元传播需求

实现图书一次出版、多种渠道传播,是出版业的一个追求。在本届数博会上,多位出版人在表达了这种愿望的同时,也介绍了他们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探索的例子。

一个例子是法国复活绝版书项目。远道而来参加数博会的法国国家出版商协会数字委员会主席维吉妮·克莱森介绍说,一旦书籍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那些过去销量不好的书籍就有机会能够重新跟读者见面。为此,法国推出了复活绝版书项目,对许多20世纪法国早期出版的书籍进行数字化,希望以技术手段“复活”9.6万本绝版书籍。这个项目汇聚了包括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多方参与者,他们共同合作、共同努力,保护法国丰富的文学遗产。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中国。在位于北京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数字化出版给该社走出去带来机遇。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介绍道,基于数字化和国际化的赋能,该社总结出了“1+3+6+N”的模式,围绕“教随产出,产教同行”1个核心,发挥“语言+技能+数字”3元优势,以教育标准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装备共融、国际交流互访、国际产教融合、海外分校建设为6维载体,聚集N个国家的官方合作资源,共生共创共赢。在她看来,数字化出版方式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前沿学术成果,以更快、更新、更便捷的方式传播到国际市场。

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顾翀认为,从2023年年初的ChatGPT到2024年的Sora,出版企业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对行业的强烈冲击,体现在出版业的应用场景、运营管理、底层逻辑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工智能伴学、伴读、伴写、伴教、伴聊,使出版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动能三:

让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

值得关注的是,与会者一直感叹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可极大地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其以十分之一的成本、以百倍千倍的生产速度生成的人工智能原创内容,将对出版的内容生产模式和服务方式带来深刻影响。

作为新型的内容生产方式,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在教育出版领域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在此方面,外研社研发的外语专项大模型被公认为是探索成功的案例。外语专项大模型可精准聚焦外语教学的场景,通过数字化工具和自动化流程,快速响应市场和院校师生需求。比如外研优学平台,可提供人工智能助教和人工智能口语陪练,每个学生在与人工智能沟通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人工智能可根据学生的问题来答疑。

与此同时,一些规模级的出版集团、大社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在生产内容方面的作用。冯云生说,中教集团正在构建以3C(内容、联结、合作)为基础,以3I(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为指引的教育出版数字化格局。王雪凝提到,人卫版第十轮五年制临床本科专业规划教材,在AR互动基础上提供服务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在线练习、教学评价、考试题库、综合管理等多场景。目前人卫社已经与科大讯飞、百度等高科技企业开展合作,打造医学多场景智能体。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说,集团始终在塑造运营的科技价值,出版业是知识服务业,在知识服务过程当中可以为千行百业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数据积累的过程。这些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它们共同构成了宝贵的数据资产,出版业应该基于此打造垂直行业模型。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个体化教学体验得到更大重视。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提供和个性化评估成为数字教育产品服务的重要必备功能。”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说,当前出版业对于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的探索与应用尚停留在初期阶段,比如多集中在营销文案生成、辅助编校、插图生成等环节,但是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在数字阅读、动画、影视、音乐、新闻、数字教育、直播、社交媒体、会议等领域和场景的优势,都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同时,王飚也提出,在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下,特别是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对生产范式带来的巨大影响,使信息真实性、可靠性、规范性的甄别变得日益重要,这需要政府、科技公司、媒体、教育机构以及公众来合力构建数字内容治理体系。在王飚看来,人工智能带来的“双刃剑”效应,让风险往往更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未来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审核需求将大大提升。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 景诗瑶

二审 曾敏

三审 陈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