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艾伦·图灵在哲学杂志《心》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计算机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将「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转换成「模仿游戏」(Imitation Game),来测试机器是否能够展现出与人类不可区分的智能行为。
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起源。
图灵认为,思考不需要被严格定义,只需通过行为表现来判断智能。他提出机器应该超越工具,成为人类智慧的延展和补充,而不是试图完美无缺地复制人类。
AI 的技术曲线在这两年突然陡峭,图灵 70 多年前的设想有了更具象的载体。智能终端开始可以识别用户意图提供服务,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开始撬动图形界面的地位。
AI 硬件不再等同于将大模型塞入设备,而是以系统级 AI 为核心重构智能终端,将大模型技术全面融入终端系统。智能手机正在进化成新物种,前段时间亮相的 HarmonyOS NEXT 就是大模型时代下, AI 和 OS 深度融合的体现。
而首发搭载 HarmonyOS NEXT 的 Mate 70系列,也成为华为史上最智慧的 Mate 系列,是华为在打破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后,对 AI 时代智能终端探索的新里程碑。
此前,余承东表示,「鸿蒙用了十年长征,走完了欧美国家三十年才走完的路」。
现在,Mate 70 系列开启了华为 AI 生态下一个十年的征途。
搭载 HarmonyOS NEXT 的华为Mate 70系列 ,除了 AI 性能的提升,还带来一系列 AI 新功能,总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类:
Mate 70 系列的电源键集成了 AI 功能,轻触两次可唤起系统级 AI,用户可以选择设置进行智慧识屏、长按唤醒智能助手等多样化的用途。
当从 Mate 30 开始布局的隔空操作,与鸿蒙互联生态结合后,更科幻的「AI 隔空传送」得以诞生。用户可以从 Mate 70 手机中隔空伸手一「抓」,然后移到另一台设备一「放」,把截图或图片传送到其他设备上。
「隐私」则是一些比较平时无感,但又时刻守护用户手机使用的功能。「AI 消息随身」仿佛给 Mate 70 手机配备了一个智能「防窥屏」,能够检测视线,当检测到机主之外的注视时,手机会自动隐藏消息,保护隐私。
而 AI 静谧通话通过人工智能消除通话漏音,不影响他人的同时,也不让私密的通话内容泄露。
Mate 70 还结合 AI 带来了一些比较有趣的拍摄玩法。「运动轨迹」通过 AI 多重曝光拍摄处理,实现一张静态照片对运动轨迹的捕捉;而「主角时刻」则是长曝光,通过 AI 保持被拍摄主体静止,而背景呈现拖影效果。
至于「时空穿越」则是通过生成式 AI,改变人像照片所处的时空背景和衣服配饰。
这些 AI 功能中,有能提升用户办公效率的智能助手,也有拓宽用户创作边界的创意工具。这些嵌入系统各个部分的功能,更多还需要用户主动去唤醒、使用,可替代性也较强,是鸿蒙智能的优势,但并非最核心的优势。
而像是自动触发和开启的 AI 消息随身、AI 静谧通话、AI 降噪通话等功能,则表明鸿蒙 AI 确实已经进入系统底层,无需用户参与,就能直接根据外界情况作出反应,并且还结合了视觉、听觉等多模态能力。
要实现这一点,缺乏对硬件和软件的总体调度能力,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自研系统+自研核心硬件的华为Mate 70系列,不仅是 Mate 系列有史以来最具智慧的一代,也是华为对 AI 手机未来形态的全新解答。
Mate 70 在 AI 技术上的爆发也并非只是坐上了大模型的风口,回顾 Mate 系列的历史,这款旗舰一直承载着华为在 AI 技术上最先锋的技术突破。
Mate 系列不仅是国产智能手机走向高端化的代表,还是华为 AI 版图构建一条重要的主线。
在 AlphaGo 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柯洁的 2017 年,Mate 10 系列也成为 AI 行业一个关键节点,它搭载了全球首款内置独立 NPU的智能手机 AI 计算平台——麒麟 970 芯片。
这颗 NPU 专门为深度学习而定制,FP16 性能达到了1.92 TFLOP,尺寸却没明显增大,突破了当时端侧硬件能力的上限。
NPU 的加入使得麒麟 970 在 AI 任务处理上速度极快,在图像识别速度上,可达到约 2000 张/分钟。
因此 Mate 10 也率先支持了 AI 慧眼识物、双指识屏等这两年旗舰手机逐渐普及的 AI 功能。比如 AI 慧眼识物能实时分析拍摄场景,识别多达 13 种场景和物体,从而根据对象的特点和属性自动调节参数设置。
麒麟 9 系列芯片逐渐跻身行业系列,后面几代 Mate 系列也在 AI 功能有了不少突破。
现在已经升级成系统级智能体的小艺,在 Mate 20 上就首次搭载。
Mate 30 通过姿态感应器和微核 NPU 实现的 AI 隔空操控,以及 Mate 40 隔空截屏,也早早为这次 Mate 70 上 AI 隔空传送功能打下了基础。
去年在 Mate 60 系列首发的 HarmonyOS4 ,则是国内首个内置 AI 大模型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开始融入到手机中。
历代 Mate 的 AI 功能就像一颗颗耀眼珍珠,最终将它们串成项链的,是在今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亮相的鸿蒙原生智能(Harmony Intelligence)。
系统级 AI 终于在 HarmonyOS NEXT 上实现,鸿蒙的意图框架开始展示人机交互的未来形态。
鸿蒙原生智能具备多模态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用户的语音、文字、图像等多种输入形式,让系统可以通过学习用户的行为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建议。
如果用户每天早上上车后习惯听「每日推荐」歌单,系统就会学习这一行为,并在合适的时间推荐相应的歌单卡片,实现一键播放。
这意味着 AI 不仅仅是对人类行为的再现,还能对用户需求的主动预测和对复杂任务的高效执行。
鸿蒙意图框架印证了图灵的观点,即智能的关键不在于「机器是否有思想」,而在于机器是否能够在行为层面提供有意义的功能。
意图框架的「思考」被设计为工具性、服务性的智能,这与图灵的「行为主义智能」一脉相承。
通过从单设备到生态级协同、从静态交互到动态场景服务的跃升,HarmonyOS NEXT 用 Thinking Game (思维博弈)实践了图灵的智能机器设想,也展现了华为对 AI 手机或者终端的理解。
所谓系统级 AI ,应该是动态的、自主的和自适应的,让服务从被动转向主动 ,体验从单点转向多链条,实现「以意图为中心」的人机交互。
这种交互界面也将成为 AI 时代新的超级入口,而将软硬件核心都握在自己手上的华为,可能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公司。
大模型爆发后,今年 AI 行业在两件事形成了共识:提升 AI 的思考能力,让 AI 能代替人去执行任务。
Anthropic 发布了computer use ,让 AI 像人类一样操作计算机,比如查看屏幕、移动光标、单击按钮和输入文本。智谱的 AutoGLM 也叫 Phone use ,只要一句指令就能让 AI 在手机帮你发微信、网购下单。
这种 AI 代执行的技术路线,其实就是模仿了人类执行任务过程智能体工作流,大模型为智能体的大脑,让其他的关键组件执行任务。
我们所说的系统级 AI ,并非只是软件,而是一种新的计算机形态,它可以连接各种软件和硬件,以及所有模态信息组成的外设,并调用 API 执行各种任务,用户不需要再通过一个个 app 来获取服务。
要实现设备间全局的智能体验,这就要求软硬件、端云侧的高度协同,将用户意图识别与任务执行的 AI 能力无缝扩展到不同设备。
华为的「鸿蒙原生智能」(Harmony Intelligence)就是这个技术路线上的先行者。在鸿蒙发布之初,我们就提出华为成为了一家「超级终端」公司,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微内核和分布式能力天然适合万物互联。
华为以端云协同架构为底座,在 HarmonyOS NEXT 上重新定义了鸿蒙的智能核心,将 AI 深度融入系统,从内核到应用实现了全场景的智能化体验。
因此在 Mate 70 系列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未来 AI 终端的一些关键特征:
「小艺」从曾经的语音助手已经蜕变为无所不在的智能体,不仅能精准理解用户意图,还能完成从思考到规划、再到执行的一整套流程。小艺代表了AI 助手的新形态,更接近钢铁侠的「贾维斯」。
更重要的是,华为全面开放了从 AI 模型到控件的分层能力,赋能第三方开发者,为鸿蒙原生应用生态注入活力,这种开放性使开发者能够轻松构建和集成 HarmonyOS NEXT 原生的 AI 能力,目前已经有超过 15000 个应用和元服务接入这一系统。
软硬端云的协同结合正在重新定义计算体验,下一个十年的智能终端,不只是设备性能的比拼,更是生态体系的较量,而对核心硬件和操作系统的把控,则决定了整个生态是否能稳定地推进前沿 AI 技术的探索。
华为是当今为数不多从关键元器件到系统都自主控制,并深度融合打造系统级 AI 的公司,10 年前,余承东在 Mate 7 发布会上曾说:
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条,我们选择最难、也是最有价值的那一条。
下一个 10 年,华为 Mate 系列依然走上了一条最具挑战性,也将带来巨大改变的路。在 OpenAI CEO 等行业领袖认为将实现 AGI 的未来几年,AI 手机或许也将迎来又一个「轻舟驶过万重山」的时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原文链接·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