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短剧:探索服从性的巨大挑战

发表时间: 2024-11-19 09:46


服从性测试进行时

谁能想到,一部短剧竟然能让海内外网友站到同一战线上,甚至不需要报剧名就轻松对上暗号,实现跨语言跨人种的全跨服同调?

起因是有海外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看短剧的感受:从翻白眼表示自己看了一部令人生气的短剧开始,吐槽了诸如富家女嫁给司机儿子、被注射病毒、公司被抢等令她血压飙升的剧情,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痛骂女主愚蠢,试图情绪稳定地表示“不敢相信我从头到尾都在看那些废话”......

声情并茂的反应让我国网友不禁揶揄:姐妹你上头了,这还没真正上强度呢!

(相关截图)

这则视频被搬运到国内平台,网友一下子就来劲儿了:

根本不需要侦探,外国网友的吐槽就差没报短剧的“身份证号”,问就是大家都看过这部短剧,并对剧情憋屈感痛身受,白眼翻了88集;

没有最癫的,只有更癫的,倾情推荐总统爱上保洁、霸总爱上绝经的我;

以过来人的口气劝外国同好别为难自己,换一部开头就大杀四方、有仇当场就报的爽感短剧,气一下子就顺了;

传授看短剧的经验——配上零食水果美酒,最重要是别带脑子......

(相关截图)

除了国内网友对短剧的讨论热情高涨,评论区也有不少现身说法,表示外国友人对中国短剧沉迷已久,美国澳大利亚泰国、非洲,IP地址能凑齐一桌麻将,让人忍不住感慨,短剧的风还是吹到了全世界。

(相关截图)

尽管评论区的氛围活跃,也有网友为短剧挽尊,毕竟“弱智但上头”之类评价属实算不上百分百的恶评。但更多反映出来的是,外国网友对待中国短剧这一出海文化产品的态度有很多的观察空间。

为了了解更真实的海外短剧发展现状,短剧自习室梳理了多个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的5000+条相关用户评论,筛掉其中无意义或较平淡的评价内容,发现海外网友真情实感的评论之下隐藏着短剧的本质和共通的人性。


质疑理解成为,短剧观众是怎么被拿捏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短剧出海这件事情,忽略掉天时地利人和等等细节,或许可以简单粗暴地归为:基于人性,拿捏情绪。

情绪不止有一面,而是复杂的多面体,这也就导致了外国网友对短剧的评价各有不同,但达成共识的是短剧作为情绪抓手的有效性——The ultimate dopamine fryer,情绪的终极大杂烩,给予观众强烈的多巴胺刺激。

(相关截图)

短剧在海外也同样遭到了一部分差评,并非想象中的被照单全收:

(相关截图)

但相对来说,更多占比的评价还是显示这种情绪刺激让人身不由己,甚至能让不同国家地区、不同人种民族、不同性别年龄都有同样的感受:我知道降智、无聊、重复,但是我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在海内外社媒平台上可以频繁看见用户“欲拒还迎”的评价,前半句还在痛斥瀑布流的短剧广告多得令人恼怒,后半句嘻嘻哈哈地表示上头。

(相关截图)

哪怕明知剧情只是“学校戏剧比赛”的水平也能够让观众上瘾,这足以说明,短剧横扫世界其实是所有人的“清醒共沉沦”。

(相关截图)

有海外网友做了自己看短剧前后的表情包对比——质疑短剧观众、理解短剧观众、成为短剧观众。

(相关截图)

我们再把这种情绪刺激细化一些来看,简直可以在全世界发现无数的“世另我”,情绪刺激平等地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的含金量再次上升。

• 磕CP

短剧观众看短剧到底是在看什么呢?

除了频繁刺激的反转和从窝囊到逆袭的幻想投射,那必然就是磕CP——

BG、BL、GL,全都是爱;

双A,姐狗,大叔萝莉,小妈文学,只要胆子大,CP遍天下......

你在床上因为短剧CP扭成了麻花,以为这粮是国产特供,定睛一看,海外网友磕的CP还是熟悉的配方,五湖四海全是同担

(相关截图)

CP可以冷门甚至邪门,但CP感一定要有——外貌相称,人设互补,剧情甜蜜,动作拉丝,细节暧昧......都是能营造出戳人CP感的重要因素。

举个例子,酒窝小狗因为心上人和别人走得近而吃醋,知性姐姐在他生闷气的时候一边哄,一边揉乱小狗的头发,小情侣闹在一起,小狗笑出小酒窝,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和灯光,就算是雄鹰般的女人也得反复观看,磕生磕死。

(相关截图)

在梳理海外网友评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海外网友比想象的还要“恋爱脑”,也比想象的要保守。

所以,CP可以浓烈似火,也可以清新如水,唯独不能油,得氛围者得天下。有海外网友吐槽最近看过的一部短剧:床戏太多,令人震惊——也给了自诩保守的国内网友一些小小的震撼。

(相关截图)

• 吐槽

黑红也是红,有槽点就有流量。海外网友对短剧的吐槽大多来自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所以基本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短剧本地化做得不给力,包括本土剧编剧没有真正理解当地文化、译制剧的翻译没有细化等。

这一点大多会被网友们容忍,就像我们看美剧、动漫有时候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就着“生肉”或粗糙的翻译过剧情是一个道理。

(相关截图)

其二,女性主义思潮下,短剧女主角所受的苦难以及面对苦难的态度更容易受到海外网友的挑剔和不认可,这往往会上升到对整部短剧的差评。

就拿短剧《神医娘亲,父王今日认错了么》来说,其在YouTube上的风评可谓两极分化。

好这一口的观众,反复观看,就算知道是雷同剧情,也能因为主角颜值、演技以及精致的服化道沉迷其中;

(相关截图)

也有观众感觉如鲠在喉,对女主角爱上虐待自己的人百思不得其解,为她的不争气而恼怒,历数男主角的罪状。能够忍耐这样不平等爱情还成功感化暴躁“霸总”的女主角,怎么不值得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呢?

(相关截图)

这种心理就和文章开头因为女主角窝囊气到半夜睡不着的网友一样,即便有人将这种情节归咎于短剧设定在古代,也说服不了怒其不争的海外网友,因此遭到了疯狂吐槽。

这种水土不服的创作或译制内容,或者是过分后置的打脸情节会让海外网友丧失耐心,对于文化出海来说无异于一个有色镜片,进一步加深了海外网友对中国文化甚至是亚洲文化的偏见。

(相关截图)

毕竟很多人在看短剧的时候都是代入了主角视角,生活已经有很多不如意了,无法接受看个短剧还要憋屈,这也是爽剧能够风靡全世界的原因,谁不想咸鱼翻身呢?

(相关截图)

这种情绪还造成了另一种现象,海外网友相对比较喜欢看HE的结局。一起包饺子的大团圆结局尽管老套,但成年人还是不想坐完过山车之后再被塞一嘴玻璃渣。

(相关截图)

一部能够成功拿捏世界人民的海外短剧,通用公式呼之欲出——反转情节+快速打脸+CP好磕+槽点密布+本土化深化。如果再简洁些总结,使劲儿往人性弱点上造就对了。


短剧出海,能成为文化出海的正解吗?

短剧是继短视频之后又一个成功出海的文化产品,在短短两年内被立为文化出海的标杆,但距离成为正解或许还有成长空间,最有力的佐证仍然是海外网友对“Chinese short drama(中国短剧)”的态度。

(相关截图)

在本次短剧自习室整理的海外网友对短剧的评价中,出现频率Top3的评价关键词是:让人上瘾;全集在哪看;内容同质化。

Facebook追到YouTube的网友,发言得到了接近7000位网友的共鸣。显然,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短剧观众——从各个平台的广告传送门相聚至此,像捡破烂一样东看一集西看一集,全世界的短剧视频评论区都在求全集上哪看。

(相关截图)

在本次盘点的样本中,我们还发现了海外短剧另外几个现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 演员IP的价值正在放大

在本次盘点中,我们发现演员IP的价值正在持续放大,关于具体演员的评论占比极高,往往一个网友关于某个演员的讨论能够吸引更多网友前来讨论,或是美美吃下安利,转身就去找该演员的短剧。

追星人追星魂,即便是在一个月能产出1000部作品、推出无数新演员的短剧赛道,追星也是同样的流程:看剧—喜欢上演员—搜索相关资料—考古历史—入坑演员粉丝身份—追着看演员相关的短剧—在社媒平台上广泛安利。

(相关截图)

至此,演员IP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就像网友们在推特上从张集骏&侯呈玥主演的《好想你知道》聊到了俩人二搭的《一见钟情 高冷医生太难撩》、王奕然&侯呈玥主演的《雷雨天气 机长请绕飞》,流水的男演员,铁打的侯呈玥,谁不得说一句短剧也是成为社交货币了?

(相关截图)

甚至有海外网友不惜跨服到国内的社媒平台 上了解演员的相关信息,评论区也有海外网友发言“我这个外国人也很好奇......”果然是追星无国界。

此前常有人讨论短剧IP化的可能性,在内容IP跑出来之前,或许演员IP能够捷足先登,成为新的出海名片。 毕竟,追星这种事情对于海内外网友来说是驾轻就熟。

(相关截图)

• 同质化问题已经很严重

无论是夸,还是贬,海外网友们总是反复提及已经看过很多次相同剧情之类的评价,甚至同一个剧情基础上仅仅换了演员。 就算是牛反刍也有次数上限,人再爱看短剧,也遭不住这么翻来覆去看同一个内容。

再加上一些本土化不到位的情况,与其反复观看价值观不认同的情节, 比如国内常见的“父母之言、媒妁之约”,在海外网友那就直接简化成难以接受的“arranged marriage(包办婚姻)”,他们总有一天会回归自己本地的内容,本地的短剧内容也可能迎来抬头阶段。

(相关截图)

海外网友甚至已经总结出了短剧的套路:

比如人设关键词,CEO、亿万富翁、灰姑娘都是常规操作,反正在短剧世界遍地都是高富帅,财富积累比喝水还容易,没有一个转角遇不到真爱。

(相关截图)

剧情套路更是安排得明明白白, 扇耳光随处可见,杀手电话人尽皆知,救命恩人绝对会认错,监控是薛定谔的存在,被动挨打的技能时刻触发......如此精准的总结几乎让本国内网友汗颜,笔给他,他来写!

(相关截图)

国内短剧此前基本和下沉市场绑定阐述, 海外短剧则是没放过“家庭主妇”,不少海外网友似乎认为是为这一群体量身打造。

(相关截图)

而在题材类型上,常见的爱情、冒险、悬疑等大类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审美疲劳。

更重要的是,这种同质化已经形成了海外网友对中国短剧内容的另一种偏见——中国是不是没有正经编剧?全部都是AI人机?这一波属实是冤枉了被996折磨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编剧们。

(相关截图)

而当短剧的收益密码被破解,是否应该在内容创新上未雨绸缪?值得所有短剧出海相关方思考。

(相关截图)

此外,我们还在相对较少的用户评价中看到了海外网友对这一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期待以及前景趋势:

1、互动短剧/短剧+游戏

(相关截图)

2、短剧内容库的打通

在APP为主流的生态下,这个期待的难度堪比大厂共享用户资源,详情参见当前的各大长视频平台独播剧库,数数咱每年开了几家会员。

(相关截图)

综合来看,海外短剧的处境和国内短剧还是有几分相似度,有人爱它如狂,有人嫌它登不上台面,说到底都是成也人性,败也人性,也分裂出了两派受众——

感性派: 不疯魔不成活,把人性的明暗面放大到极致,就成了短剧,尽管癫吧,会有全世界买单。

(相关截图)

理性派: 兄弟,眼光放长远,拥有强大内容的APP会增长,所以应该投资内容,而不是埋头推出APP!

(相关截图)

甭管哪一派,毋庸置疑的是短剧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心连心的桥梁之一,同仇敌忾也好,共磕CP也罢,都是人类情绪一致性的表达。

毕竟就算是海外网友,同样逃不过为自家中老年短剧爱好者操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