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主积极拥抱AI以降本增效,但供应商面临价格战挑战。广告主更看重内容准确性和数量,而非创意性,这对广告公司的跨专业能力提出高要求。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一下吧。
距离上一次Sora的惊艳亮相,刚刚过去40天。
3月26日早上,OpenAI再次展示了强大的视频生成能力。不同于“炸裂众人”的现实主义视频场景,这次OpenAI将创意发挥到极致,通过联手各大视觉艺术家们,生成了天马行空且制作难度更高的视频。
在这些视频中,有“黄色气球人”符号贯穿始终的Vlog,有栩栩如生的跨物种生物“伪纪录片”,还有“海底贝母时装加身”的时尚短片……可谓百花齐放,让人目不暇接。
活久见!猪真的可以飞上天
同样引爆朋友圈的还有Suno。它能够快速凭借一段任意文本和参数设置,创作一段不让人讨厌的音乐。“人人都能成为导演”的时代刚刚来临,“人人都能成为音乐家”的时代也不远了。
另一边,则是满足国内“AI落后焦虑症”的AI智能助手KIMI,出来秀了一把“200万字长文本处理”的肌肉,同时引发了二级市场概念股的狂欢。
在短短2个月内,作为一位广告与AIGC跨界从业者,我已经深切体会到国内外各大AIGC应用方向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广告人和内容创作者的巨大冲击。
但是,不吹不黑,在实际商业应用层面,当下AIGC仍然存在需要突破的诸多难点。下面,我就结合广告营销领域的具体客户需求,来聊聊现在的市场挑战与机遇。
如果说AIGC的技术发展,能为很多广告公司带来生产力的突破,那么对于广告主来说,他们其实关心的并不是你作为服务商是否降本增效,而是他们自己是否降本增效。
所以,发现没有?广告主才不关心你是用人工还是AI来做内容营销,他只关心在质量标准差不多的前提下,哪家供应商的成本更低,因为这直接决定他到底能节省多少营销成本。因此,在这一出发点下,避免不了会让供应商卷入成本战和价格战。
残酷的市场竞争一直存在,不会因为AI来了就发生什么改变。
艾瑞咨询在2023年12月的网络调研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93%的广告主运用了AIGC技术辅助创意内容生产,其次是一些事务性和策略性的营销工作。
也就是说,客户普遍接受了使用AIGC来辅助制作广告内容,尤其在经过去年一整年的“AI工具调教“下,甲乙方对AIGC的技术认知已经逐步拉齐,可能也对主流供应商的实力和应用方向了解了个大概。
这里面一定有做TO C应用产品的明星融资企业。因为TO C只是个市场造势、击穿心智的外衣,可能别人真正的盈利模式还是TO B。而且,做AI应用的供应商确实多如牛毛,大到独角兽,小到个体户可能都有。
甚至我觉得灵活一点的甲方,可能已经在研究制定AIGC降本增效和内容质量评估体系了,包括在竞标和讲标的环节,会非常客观地看待每家供应商的技术实力。
而这对以往擅长创意、策略或媒介资源的广告公司,其实都是一种挑战。
说白了,目前整个行业的AI人才缺口非常大。不是所有设计师都能学会编程并实现转型升级,而AIGC工程师又未必接受过系统的美学训练。所以,这个行业对人的跨专业复合能力要求很高。
我们都知道,现在是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崛起的时代,广告主越来越倾向于做“有效果的营销”。所以客户恨不得所有乙、丙、丁方都去给他“卖货”,而不要搞什么虚头巴脑的“品牌广告”。这尤其反映在很多新锐品牌上。
同时,这也能从侧面解释为什么电商广告一直占据广告市场的大头。
因为销售做不得假,用户买东西也不需要听“废话”。所以广告主对内容准确性、内容生产数量的需求更迫切,反而创意性是后排考虑的问题。
这要求我们作为服务商,要把优势聚焦在:如何“平台算法机制”下,通过“饱和内容”+“矩阵军团”去高频次地触达消费者,进而影响购买。
99%的客户都会要求广告图片精准展现产品原貌,错一点点他们都会很在意。
而从模型训练的成本来说,至少需要100-200张产品实拍素材,才能练出90%相似度的AIGC图,由此产生的训练周期和成本都不低,一个SKU就得重来一遍。
站在广告主角度来说:如果我都能一次性给到你这么多实拍图,我还需要你生产这么多AIGC图做什么?——除非客户的需求场景是大量的图,多到需要几万、几十万张。而这样的客户不是所有行业都有。
美团算一种典型吧,他家自己练的AI人物库确实不错。我总结为以下两点原因:
目前,基于媒体特点、行业属性、品牌数据和产品卖点,来完成营销文本模型的训练,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了。
就以我所在的公司为例,目前内部平台已经在多个行业实现了场景应用。尤其是在全员营销+新媒体的场景。因为服务的是长尾营销链人群,所以在服务模式上更轻,比如开放API接口、模型训练、产品定制、培训指导和运营服务等。这也是有别于传统广告公司交付模式之处。
比如,经销商员工可以用我们的平台去快速生成新媒体推文、短视频脚本等内容;餐饮店员工可以生产朋友圈内容和创意图来维护私域老客等等。
而站在品牌主角度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后台实现从内部员工、经销商员工、KOC、KOL甚至到用户层的全员营销管理和数据监控,这对于百万乃至千万级大型营销战役来说,非常有必要。
全员营销的价值就不用我多说了:比如,五菱汽车品牌的年轻化和直播获客,大部分靠的就是改装车主的种草和经销商的自播。
这也是现在的品牌,越来越偏爱做全员营销的原因。全员营销是对广告战役的最大资源整合,而AIGC工具则是最大程度降低了这些人的内容创作成本。
企业员工不爱动脑,我们就帮他们设定好框架,交给AI来解决能力的问题。
有需要“AIGC文本+全员营销+新媒体”营销解决方案的广告主,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一个符号工作室”,咨询详情。
就拿最近很火的农夫山泉和娃哈哈包装来说吧。
也是非常惭愧,蹭了农夫山泉的热点,小火了一把,很偶然。在这点上我要向娃哈哈的AI包装设计师学习,右边这套效果确实很惊艳,很多自媒体都在转发,口碑反响也很好。
左图是农夫山泉,右图是娃哈哈
我同事李奕辰(视频号@电子酒)就更牛逼了,他是首届AI村晚导演,因为春节期间的艺术家共创视频得到广泛传播,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在视频制作的专业领域,他也获得过阿里设计部颁发的优秀创作者奖。
其实,无论是产品包装领域,还是视频制作领域,在品牌主看来,这些都还停留在“术”的层面,都属于营销的单点抓手。
而抓手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每年站酷网都会有很多专题活动,通过链接品牌与设计师,举办各类共创设计大赛,来实现品牌和用户的互动与双赢。
小米 x 站酷网的设计师共创活动
至于“道”的层面,我始终认为“大道至简”,考验的永远不是抓手做得有多好,而是品牌主是不是真的懂营销,懂怎么整合资源去实现最佳的营销效果。
那么换到AIGC领域,如果你想真正找到有价值的创意,单靠广告公司比稿是远远不够的。
你需要真正去链接这个圈子和社群,通过奖金激励让更多的AI设计师、创意人和超级个体参与到共创中来。
这样既能征集到最优质的作品,又能建立自己的私域用户池,还能激发广大网友的传播势能,去让你的品牌得到更多自然话题的曝光。
我想,这是“里子”和“面子”的双赢。
作者:金鑫YOYO;公众号:一个符号工作室
本文由 @一个符号工作室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Sora文生视频演示截图。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