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存储设备、感知设备、外设、人员以及把数据处理成信息的规程等。其中数据库是信息系统中最有价值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人是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
从用途类型来划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电子商务系统、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信息系统集成: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如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作为计划、设计、控制的方法论,将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等部件按照规划的结构和秩序,有机的整合到一个有清晰边界的信息系统中,以达到既定系统的目标,这个过程称为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
可以简化为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系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施(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也可以进一步简化为立项(系统规划)、开发(分析、设计、实施)、运维和消亡四个阶段。其中开发阶段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还有系统验收。
(1)立项阶段
这一阶段根据用户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然后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批准后立项。
(2)开发阶段
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进行总体规划,之后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等工作实现系统交付。
(3)运维阶段
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就进入运维阶段,运维可以分为4种类型: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4)消亡阶段
信息系统不可避免的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废弃重建等情况,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应该注意系统消亡条件与时机,以及由此花费的成本。
常用的开发方法 | 特点 |
结构化方法 | 自顶向下,逐步分解,依次完成,严格划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与成果。 优点:需求明确,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缺点: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但是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 适用于:需求明确或二次开发的项目。 |
原型法 | 需求不明确和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的项目。先快速建立一个原型系统,然后反复修改实现最终需求。 特点:实际可行、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构造方便和快速且造价低。 优点:客户易于接受 缺点:但是用户不配合,盲目修改会拖延开发进程。
|
面向对象方法 | 更好的复用性,分析、设计、实现三个阶段界限不清。 关键点在于能否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它既能反映问题域,又能被计算机系统求解域所接受。
|
敏捷开发 | 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理可使用状态。 |
(1)结构化方法(瀑布模型)
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应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按顺序完成。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明确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优点:理论基础严密,它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由此可见,结构化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缺点: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烦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若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2)原型法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与结构化方法不同,原型法认为在很难一下子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首先不要求一定要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而是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原型应当具备的特点如下:
①实际可行。
②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
③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原型法的特点在于原型法对用户的需求是动态晌应、逐步纳入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都是随着对一个工作模型的不断修改而同时完成的,相互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也没有明确分工。系统开发计划就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适于用户需求开始时定义不清、管理决策方法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开发方法更易被用户接受:但如果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可以将原型分类如下:
①抛弃型原型: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放弃不用了。
②进化型原型: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化成最终系统。
(3)面向对象方法
对象模型表示了静态的、结构化的系统数据性质,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它是从客观世界实体的对象关系角度来描述,表现了对象的相互关系。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开发,其关键点是能否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它既能反映问题域,也能被计算机系统求解域所接受。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如下:
①客观事物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是在原事物基础上抽象的结果。
②对象是由属性和操作组成的,其属性反映了对象的数据信息特征,而操作则用来定义改变对象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方式。
③对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
④对象可以按其属性来归类。
⑤对象具有封装的特性,可达到软件(程序和模块)复用的目的。
(4)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在构建初期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敏捷开发的原则包括如下:
①快速迭代:相对那种半年一次的大版本发布来说,小版本的需求、开发和测试更加简单快速。一些公司,一年仅发布2~3个版本,发布流程缓慢,它们仍采用瀑布开发模式,更严重的是对敏捷开发模式存在误解。
②让测试人员和开发者参与需求讨论:需求讨论以研讨组的形式展开最有效率。研讨组,需要包括测试人员和开发者,这样可以更加轻松定义可测试的需求,将需求分组并确定优先级。同时,该种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团队成员间的互补特性。如此确定的需求往往比开需求讨论大会的形式效率更高,大家更活跃,参与感更强。
③编写可测试的需求文档:开始就要用“用户故事”(UserStory)的方法来编写需求文档。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将注意力放在需求上,而不是解决方法和实施技术上。过早提及技术实施方案,会降低对需求的注意力。
④多沟通,尽量减少文档:任何项目中,沟通都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好的沟通,是敏捷开发的先决条件。在圈子里面混得越久,越会强调良好高效的沟通的重要性。团队要确保日常的交流,面对面沟通比邮件强得多。
⑤做好产品原型:建议使用草图和模型来阐明用户界面。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一份复杂的文档,但人人都会看图。
⑥及早考虑测试:及早地考虑测试在敏捷开发中很重要。传统的软件开发,测试用例很晚才开始写,这导致过晚发现需求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改进成本过高。较早地开始编写测试用例,当需求完成时,可以接受的测试用例也基本一块完成了。
(1)企业愿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是谁?
(2)企业使命:未来的蓝图和设想,我们去哪里?
(3)企业目标:近期SMART原则目标,我们做什么?
(4)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5)在规划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①是处理好行业/集团规划和企业/公司规划的关系,要在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做到统筹规划;②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坚持行业共性的前提下,尊重企业的个性,做到上下兼顾;③是处理好规划制订和执行的关系,加强规划的约束力,维护好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规划落地。
(6)信息系统规划报告通常应对包括:
①现状分析与诊断;
②组织/企业战略描述;
③信息化战略描述;
④业务架构;
⑤应用架构;
⑥数据架构;
⑦技术架构;
⑧治理架构(治理架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监控机制);
⑨规划实施。
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6个阶段: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阶段模型同时还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6种增长要素:
(6)用户意识
如果你正在备考或计划备考系规、软考高项,需要资料的可以私我,有很多最新的电子资料,有视频课程、讲义、资料、考试要点、论文写作、论文集等需要这方面资料的可私.我。
(绿.泡.泡:sty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