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周冰
编辑|周月明
题图|受访者供图
常看美剧的人应该对左宗棠鸡、宫保鸡丁、幸运饼干这几个词儿并不陌生,每当主角需要点中餐外卖时,台词中常常会出现这几道菜的身影。
但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相较于格局已定的国内外卖战场,北美的中餐外卖市场鏖战正酣。
据数据,2023年北美在线外卖市场规模达到324.6亿美元,预计从2024年到2032年,该市场将以1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2年市场规模将接近974.4亿美元。
而这其中的中餐外卖市场是块大蛋糕,单从北美华人规模来看,北美现在有约770万华人(其中美国约有600万华人,加拿大约有170万),更不用说日渐被中餐吸引的其他人群。
既然是块大蛋糕,自然会被各路人马盯上,这其中,就包括全球最大的海外中餐外卖平台熊猫外卖。2017年,熊猫外卖从英国成立,截至目前已覆盖英、法、澳等全球10个国家。
而2024年的重心,他们放在了北美市场。9月30日熊猫外卖完成了一笔5500万美元的D+轮融资,他们告诉虎嗅,这笔资金就是用于进一步开拓北美市场的,其次用于发展生鲜业务。
“在北美,熊猫外卖的GMV增长已超55%,但暂时不打算盈利。”熊猫外卖CEO刘科路向虎嗅透露,“我们会把其他地区的盈利投入进来,争取一年内拿下北美市场。”
要知道,此前熊猫外卖大多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亏损2285万英镑;2021年亏损4600万英镑),2024年,熊猫外卖才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盈利(除北美地区)。在刚扭亏为盈后,熊猫外卖就不惜把大量资源投入到北美市场,且暂时不计亏损,可以一窥北美市场于熊猫外卖全球扩张之路上的关键位置。
难啃的北美市场
熊猫外卖已覆盖80多个城市,而其扩张模式是先跑出一套可行的模型,形成SOP,随后将这套模型复制到新的城市。这种模式下,熊猫最快一周就能开拓一个新的城市。
但当这种打法遇到北美市场时,却有些失灵了。
在熊猫外卖推进北美布局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这里不止是块儿肥美的肉,同时也是块儿难啃的骨头。
“美国有51个州(50 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基本上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立法,要符合各个州的税务政策、用工政策,难度就相于开了 50 多个小国家。”刘科路告诉虎嗅。
比如,有的州格外注重员工权益的保障,不得让员工在早上7点至晚上9点之外的时间工作,结果就是,在这些州,店铺无法推出宵夜和早餐。
而有的州则要求后厨和前台的员工不能复用,即使店铺生意很好,人员也无法随意调配,不得不舍弃部分流量。
在骑手规则上,各州也有不同的要求。
加州推出了第22号提案,将网约车、外卖配送等平台司机定义为独立承包商,并要求公司为达工作时长标准的司机提供最低工资、医疗补贴等福利。
而纽约和西雅图则推出了骑手最低工资和相关福利的法律要求。这些规定要求公司梳理业务流程和与司机的合作协议、收集司机工作相关数据并定期报告、强制为司机提供如工伤保险、带薪休假等福利,对于公司的合规和运营成本来说,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挑战。
难以复制一套SOP不仅仅由于五花八门的法律法规,多样的地理特点和客户群体也会导致其无法快速复制单一模式。
比如,在配送环节上,西部地广人稀,配送范围广,最远可达20-30英里(约32-48千米 ),而东部城市商圈密集,配送距离短,但经常遇到游行影响交通。
针对不同的区域,熊猫外卖要准备不同的配送策略,比如,在东部,熊猫不得不大批量引入电动车、自行车配送,而且东部冬季较多恶劣天气,熊猫外卖也需要不断扩充司机数量。
而北美作为移民国家,客群状况也错综复杂。
以纽约为例,曼哈顿的中餐用户以白领和学生为主,皇后区以一二代移民为主,布鲁克林以老移民为主。
移民群体对价格敏感性高,所以曼哈顿区域商家的品牌度、客单价最高;皇后区次之,价格偏低,有不少新式连锁品牌;布鲁克林最低,这里的老移民群体更追求极致性价比,中小店铺最多。
这种情况下,对平台来说,摸清楚每块地区的情况是重中之重。
据熊猫外卖告诉虎嗅,接下来,其计划精细化运营,将城市细分为更小的运营网格,逐个网格实现盈利。
以洛杉矶为例,城市被划分为约10个小区,每个区域根据其主要用户群体——学生、白领或家庭用户等——来定制营销活动和产品推广。例如,在学生集中的区域,重点推广“一人食套餐”;而在家庭用户较多的区域,则推荐商家提供“家庭套餐”或“多人套餐”。
熊猫与饭团的博弈
对于熊猫外卖来说,进军北美市场,除了要适应这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之外,日益激烈的竞争也是不可忽视的挑战之一。
在北美,DoorDash、Uber Eats等主流送餐平台,以及同样主攻中餐外卖的饭团都是近年来较活跃的公司。
2014年,饭团外卖在加拿大温哥华起家,两年后成为温哥华排名第一的中餐外卖平台,2019 年正式进军美国市场,迅速成长为北美地区最大的中餐外卖平台之一。目前已覆盖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共4个国家。
今年1月份,饭团外卖收购Chowbus(美国知名度较高的亚洲餐饮类外卖平台)的外卖业务,智象出海3月份的文章称,据饭团公开的数据,在拿下Chowbus的外卖业务后,饭团在美国华人外卖市场的市场份额将超过60%,而其在加拿大的市场份额已超过90%。
但据熊猫外卖数据,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目前在北美地区,熊猫与饭团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已约1:1。”刘科路向虎嗅透露。
而在美国,熊猫外卖的份额已实现反超,“熊猫与饭团在加拿大的市场占比比例约为3:7,美国为6:4。”熊猫外卖告诉虎嗅。
在熊猫外卖看来,其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可以背靠全球市场,给北美市场带来更大支持。
“全球范围内,熊猫的规模约为饭团的2.5倍,这意味着饭团每单利润须是熊猫的2-3倍,才能在产研投入上与熊猫持平。”刘科路向虎嗅解释道。
多伦多的骑手凯玥告诉虎嗅,平均来说,熊猫外卖每单带给骑手的收入(基础服务费+配送费+小费)为4-5美元,而饭团外卖每单给骑手的收入只有约3美元。
“饭团的英国、澳大利亚业务占比较小,且处于亏损状态,北美市场是其主要盈利来源。”熊猫外卖向虎嗅透露。
若是这样的情况,饭团可能遭遇不小压力。
在熊猫外卖看来,它其他地区均已盈利,目前也不依赖北美市场的收入,可以大胆扩张。但相比之下,饭团还是要靠其主场北美来“维持生计”,在心态上,或许会更加小心翼翼。
“熊猫目前是不断进攻北美市场,而饭团只能持续防守,未来结局是很明确的,只是时间问题。”刘科路告诉虎嗅。
“我们的目标是整合北美市场,重心不会放在与饭团的竞争上。目前北美的华人外卖市场,我们和饭团可能也就占据了20%的份额,其他在主流外卖平台手中,或者没有被发掘,我们希望能争取剩下的80%。”其补充道。
资本冷却之后
在熊猫外卖看来,相较竞争对手,其在北美市场心态更加余裕是其优势之一,但同时,其也坦言,在资金使用上,他们也不敢再像之前一样“大手大脚”。
“大手大脚”的时期,更多出现在疫情期间,彼时,海外中餐外卖平台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据德勤加拿大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饭团四年增长率达843%,被德勤加拿大评为全国增长最快的50家科技公司之一。熊猫外卖也在2021年至2022年,相继收购了掌上新西兰(新西兰最大的华人生活服务交易平台)和EASI(澳大利亚华人外卖中餐平台),完成了澳洲和新西兰市场的整合。
投资也在那个时期接踵而至:饭团在2020年获得了1200万美元融资、2021年获得3500万美元融资;Chowbus在2020年3个月内获得了6300万美元融资;熊猫外卖则仅在2020年一年就获得共9000万美元融资,创下当年业内融资之最,2021年,又再获1.3亿美元融资。
回忆起当时的火爆场景,熊猫外卖的工作人员仍印象深刻:那时,大量商家主动要求入驻平台,就连原先对线上接受度较低的五六十岁老广东商家们,也开始因疫情压力踏入线上。疫情前,外卖仅作为堂食的补充,疫情之后,外卖和堂食的比例升至五五开,专门经营外卖的小户头商家也越来越多。
但好景不长,2022年之后,资本开始冷却下来。
疫情放开,人们恢复堂食,外卖配送业务增长放缓。投资者开始更加关注平台的盈利模式和成本控制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市场份额的增长。
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2021年全球食品配送领域的风险投资(VC)融资总额达到了约300亿美元,但这一数字在2022年有所下降。
熊猫的步伐也慢了下来。早期,熊猫更追求扩张,一边开拓生鲜、团购等业务,一边不断进军新国家。但2022年后,其不仅开始将业务聚焦于外卖,区域扩张也开始放缓,重心主要集中在澳、新、北美市场。
“现在资本比较理性了,细分化领域很难再对行业第二名、第三名持续投资。”刘科路解释道。其坦言,这样的转变是现实使然,资本已经过了只看增长不看利润的阶段。
对中餐出海持保守态度
资本冷却,令海外中餐外卖市场放缓,而近几年的中餐出海浪潮,又为这个市场带来新的变量。
刘科路感受到今年最大的变化是,中餐出海计划真正开始落地了。
“之前品牌方多处于探索和调研的阶段,但今年,不少品牌方真的开始带着资金、创业团队来脚踏实地地做这件事了。”刘科路告诉虎嗅。
今年3月, 杨国福麻辣烫在伦敦开业;截至同月底,海底捞在海外13个国家拥有119家自营门店;4月,袁记云饺宣布曼哈顿店即将落地;7月,喜茶巴黎观赛茶室开业;还有外婆家、新荣记、西贝......也纷纷在今年启动了出海业务。
刘科路为中餐品牌出海感到欣喜,熊猫外卖的愿景就是将中餐推广到全球。
但欣喜之余,刘科路也感到担忧。
“熊猫在海外有十几万个合作商家,作为本地小商家,他们对中餐出海是感到有些不安的。”刘科路告诉虎嗅。
“激进的品牌可能会在一个区域连开50家店,但根据熊猫对当地市场的调研,可能10家店就已经饱和了。”刘科路解释道。
这种无序扩张对整个生态来说都是一种破坏。
新加坡就正在经历一波关店潮。
房地产咨询公司莱坊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加坡2024年前三季度,共有2465家餐饮企业歇业,较2023年全年增加了19.7%。平均每月有274家餐饮企业关闭,高于2020年疫情期间的水平。报告称,关店潮的一大原因是大量海外品牌涌入新加坡市场。
另外,不少餐企出海是为了在海外寻找资本。与国内 A 股市场相比,部分海外资本市场对于餐饮企业的上市要求相对较为宽松。
以资本为目的的危险之处在于,餐企可能忽视海外店的长期发展,后续给当地代理商的资源供给不足(大多数中餐品牌会直接找当地代理商),对代理商也极不公平。
因此,对待出海的中餐品牌,熊猫外卖的态度较为保守。
比如为了防止市场过度饱和,熊猫会利用本土优势,对商家进行“调配”。
在商业化程度极高的曼哈顿附近,有一个叫做Staten Island居民区,人口密集但餐馆较少,熊猫会将一些成熟的餐饮品牌,引进到Staten Island,实现供需的平衡。
对熊猫外卖来说,不管是整合北美市场,还是辅助中餐品牌走向海外,都是将中餐推向全球的一步,这一步不在于快而在于稳,熊猫外卖愿意做那个帮助中餐走得稳的角色。
#我是虎嗅商业消费组编辑周冰,关注出海、消费领域,行业人士交流请加微信:zzz7827827,请注明身份,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 m18438975212@163.com。
虎嗅长期关注出海,为应对急剧变化的出海环境,特推出“出海潜望镜俱乐部”,为大家提供一手出海资讯、链接头部出海平台,扫码下方图片二维码了解详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