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免密支付:你中招了吗?

发表时间: 2024-09-19 15:52

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吞钱高手’!”近期,广东深圳消费者彭女士在网上抱怨,她不知何时不小心激活了“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收到快递时才意识到,她3岁的孩子也能轻松进行网络购物。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有网友查了自己的支付宝,意外发现已签约免密支付或自动扣款的服务多达10项。其中既有打车软件、共享单车、停车服务平台,也有生活缴费、乘车码服务和电商平台会员等。

“居然还有一个旅行平台,完全想不起来是什么情况下开通的免密支付。”该网友表示,服务详情显示,“在得到您的授权后,可自动从授权的支付宝账号中扣款,扣款过程中不需要输入密码。”而开通时间是2023年1月12日,“这都一年多了,也不知道当时是不是为了抢春运火车票,无意中就给授权了,后来也忘了关。”

眼下,“免密支付”功能在各大软件愈发普遍,在消费者付款时弹出“一键开启免密支付”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人为了方便省事就会顺道选择同意,但想要执行“关闭”这一操作时却花样百出。这种开启容易关上难的现象,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支付风险。今年5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已成为诱导消费的主要手段。

记者体验了微信APP 关闭免密支付或自动续费的流程:选择右下角“我”,点击“服务”,再进入“钱包”,点击最下方的“支付设置”,查看其中的“免密支付”或“自动续费”,找到相应项目,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关闭。

而且,免密支付早已不只存在于微信或支付宝了,它在各大电商平台中已经有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记者从某电商平台开通免密支付后,在商品页面点击“立即支付”,无需跳转支付页面、输入支付密码,直接生成交易订单。伴随消费订单增多,免密支付后还会不断有页面跳出来,提醒进一步“提高免密额度”,非常容易误触,一不留神就“进了圈套”。

值得注意的是,开通免密支付后,一旦手机丢失,则意味着还有被盗刷的风险。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官方微博曾公布案例,一位大妈捡到他人手机后,发现手机没有锁屏密码,且微信零钱有5100多元,于是分8次扫码免密消费,直到将微信零钱挥霍一空。

“免密支付功能一旦开通,支付的安全性就会降低。”公安部刑侦局也曾专门提醒,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多起因事主开通免密支付功能,通过直接扫码或者将付款码转发给他人,导致手机内钱款被骗走盗刷的案例。

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重点细化了经营者义务,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的新问题作出了专门的规定,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合法合规提供免密支付等服务。线上消费平台在追求支付便捷性、提高用户黏性的同时,也应优化支付功能的订阅与取消流程,确保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自由选择并管理自己的支付服务。

换句话说,商家设置的免密支付功能除了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支付体验外,还要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一方面,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应由消费者自主决定。这不仅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有助于防止账户资金被盗刷,从而使消费者“钱包”更加安全。另一方面,应简化取消免密支付的流程,使之更加便捷。

一些平台之所以存在“被免密”或“取消难”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动。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用户交易中获得服务分成,而电商平台则通过提高交易额获益,千方百计鼓励用户消费和支付,而不愿意用户轻易取消免密支付功能,这种做法显然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兼顾“免密支付”的便捷性与用户消费的安全性,各部门各平台要合力应对,及时刹住不良风气,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只有规范操作,“能开好关”的免密支付才会走得更远,消费者才能切实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