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引领产业革新:蓬勃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发表时间: 2024-10-29 00:10

本报记者李晓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编者按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AI)技术正加速突破并深度融入千行百业,为各行业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近期,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均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市场规模稳步扩容。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

阅读提示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迅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斯坦福大学发布的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显著增加,其中,全球已授权的人工智能专利61.1%来自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市场不断扩容提质。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指出,中国人工智能综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产出、产业发展等方面,近年来取得明显进展。

斯坦福大学:

全球已授权人工智能专利61.1%来自中国

近日,赛迪智库对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行了编译。《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报告》梳理总结了人工智能的研发、技术性能、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经济、科学与医学、教育、政策与治理、舆论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看法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地缘政治动态等重要趋势。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显著增加。全球已授权的人工智能专利大部分来自中国(61.1%)和美国(20.9%)。

《报告》显示,2023年,著名机器学习模型总数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和法国,其中,美国以61个著名机器学习模型遥遥领先,中国、法国分别以15个和8个紧随其后。自2019年以来,欧盟和英国首次在生产的著名人工智能模型数量上超过中国。

《报告》指出,从投资金额来看,近两年,全球人工智能私人投资总额有所下降,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资大幅增长。从投资国别来看,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私人投资领域位居首位,中国紧随其后。2023年,美国的投资额为672亿美元,是排名第二的中国(78亿美元)的8.7倍,是英国(38亿美元)的17.8倍。

《报告》揭示了人工智能行业十大发展趋势:AI在某些领域超过人类,但在复杂任务上仍与人类有差距;产业界引领AI的前沿发展;先进AI模型的训练成本不断攀升;美国暂时领跑,中国持续突破;对大语言模型的责任缺乏稳健、标准化的评估;生成式AI领域投资大幅增长;AI提升上班族工作效率和质量,缩小技能差距;AI推动科学进步的步伐加快;AI相关法规数量持续增长;全球对AI潜在影响的认识加深,但担忧情绪也在上升。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

我国人工智能市场不断扩容提质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市场不断扩容提质。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为13.9%。

政策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要求“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创新应用方面,大模型技术加速突破,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注册用户超6亿。人才培育方面,初步形成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人工智能高校教育培养体系,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重要输出国。地方探索方面,各试验区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新机制,加快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报告》强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速落地,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AI+机器人”领域、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技术革新不断加速。人形机器人等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AI+交通”领域,自动驾驶出租车率先探索商业化,港口等工业场景加速普及。“AI+医疗”领域,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创新应用活跃,大模型在问诊对话、智慧导诊、病历生成、辅助诊断等场景落地。

《报告》认为,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与问题,我国应全面加强统筹布局,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算力产业生态;优化数据质量管理,提升数据多元化、标准化、专业化、合规化水平;完善人才引育机制,营造“近悦远来”的包容成长环境;供需双向发力开展创新探索,持续释放场景红利;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发展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

中国人工智能综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发布的《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保持美国全面领先、美中两强引领的总体格局。2023年,美国以74.71的总分大幅领先,中国总分为52.69分,排名第二。

综合考虑总得分、国家间分差、一级指标排名等因素,《报告》将参评国家划分为四个梯队。美国和中国稳居第一梯队,总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第二梯队中,英国在整体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方面比较突出,日本在专利方面较为突出,德国在产业和应用方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风险投资以及国内市场规模方面很有优势。

《报告》显示,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赛道正掀起人工智能科研和产业领域新一轮发展热潮。从数据上看,2018年—2022年全球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逐年递减,但该趋势在2023年迎来扭转,2023年新增企业数同比上涨21.5%。

《报告》认为,大模型的突破带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加快,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等领域研发提速;产业界在模型开发上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研发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上,中国人工智能综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产出、产业发展等方面,近年来取得明显进展。高层次人才数量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顶会顶刊论文、高影响力人工智能开源项目等高质量科研成果数量明显增加,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风险投资额保持全球第二。但从当前主流技术路线的趋势特征以及支撑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基础条件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数据开发利用、原始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人工智能已深度赋能千行百业

阅读提示

近年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速落地,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近日发布的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媒体的深度结合,不仅强力赋能新闻信息生产,而且为新闻信息的消费者带来充满惊喜的新变化。国际电信联盟与德勤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还能助力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认为,随着媒体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大模型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正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

人工智能为传媒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为新闻媒体产能新驱动带来良好机遇。

当今,人工智能迎来爆发式增长,算法推荐、语音交互、知识问答、图像生成等技术应用不断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蔓延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精准的搜索引擎、分析引擎和可视化组件,为采编人员提供更具价值的新闻线索和多元化观察视角。

报告举例,在内容分发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精准画像,高效管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推荐已经成为新闻分发的主流方式。媒体的推荐逻辑不仅基于历史浏览记录,还将更多精细化的数据纳入考量。从新闻体验来看,人工智能帮助读者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触达。

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媒体的深度结合,不仅强力赋能新闻信息生产,而且为新闻信息的消费者带来充满惊喜的新变化。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传播超越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场景都能到达用户。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结合,搭建起全方位、多感官、多维度的传播场景,为沉浸式体验增添智能维度。

此外,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带来了巨大的产业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数智化转型不仅体现在内容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更涉及整个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重构,并将推动传媒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为传统传媒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传媒业态或将加速呈现万物媒介化、媒体平台化、产业数智化的新前景。报告认为,新闻媒体正迎来产能新驱动、体验新升级、业态新前景的良好机遇。

德勤等机构:

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日前,国际电信联盟与德勤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向善影响》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还能助力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技术无处不在。报告指出,诞生于大概70年前的“人工智能”概念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是自2022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较大发展以来,大量机构都在研究其潜力。该技术按照人们的需求产出文字、图像、视频的能力,使其在医疗卫生、金融、娱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报告显示,全球94%的商界领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其企业在未来5年内的发展至关重要,67%的商界领袖看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正在加大投资。人工智能市场收入预计未来10年内能够达到19%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在2031年突破2万亿美元。同时,定制化的人工智能技术满足了不同领域的特定需求,未来还有巨大潜力对卫生、教育、能源、农业、金融等行业带来积极影响。

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认为,在消除贫困上,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改善金融服务并优化农业实践;在实现零饥饿上,人工智能可以用于提高农业产量,并且优化供应链减少浪费;在健康与福祉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疗诊断并加速新药研发;在优质教育上,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助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评估;在可负担的清洁能源上,人工智能可以优化电网运行并帮助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和储能;在气候行动上,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预测气候变化和开发低碳技术;在保护海洋和海洋资源上,人工智能可以助力海洋监测以及发展可持续渔业。

报告指出,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也将更好地全面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大模型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正进入新发展阶段

近日,在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融合创新智慧传播”技术应用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发布的《大模型深度赋能媒体智创融合——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整体而言,国内媒体智能化进程快速推进,智能媒体生态日益完善。新型主流媒体和头部互联网平台成为智能媒体发展的两大关键引领者,当前也是大模型技术行业落地的先导者。

《报告》指出,智能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世界,成为连接人类与信息、知识与智慧的桥梁。智能媒体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文化与价值观的载体。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大潮中,智能媒体正成为推动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随着媒体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大模型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正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报告》指出,大模型智能体是基于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或多模态模型构建的智能系统,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由专家知识、模型、数据与算力四种生产要素组成,能够模拟专家完成任务,实现类似人类专家的行为和决策。

同时,《报告》指出,大模型落地传统行业仍要面临数据合规、内容安全、业务融合、落地成本等方面的问题。特别要指出的是,当下如何利用大模型赋能媒体融合的路径尚不明晰。对主流媒体而言,对通用大模型采取“拿来主义”并不可行,打造安全可控的媒体大模型技术底座才是破局之道。

《报告》认为,推动高质量语料数据库建设助力价值对齐,既是媒体行业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应用的优势所在,也能助力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保障大模型健康是未来行业应用落地的一个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