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科技创新,我国数据库自研引领潮流

发表时间: 2023-03-15 18:57

近来,聊天机器人ChatGPT持续火爆全球,不仅让行业内人士看到AI技术的新可能,也让普罗大众真切感受到技术创新的魅力。今年两会期间,“科技创新”一词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在两会建议、提案中,AI 大模型ChatGPT、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的词汇高频出现。

与公众关注相呼应的是,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舆论和政策支持的合力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自立自强、自主可控、数据安全等需求也愈发迫切。

中国数据库崛起,综合实力强的厂商更受青睐

可喜的是,作为数字时代的关键根技术,数据库迈出了技术突围的一大步,国内已经出现一大批成熟、自主、创新、安全的数据库,更多的国内企业开始自主选择国内数据库厂商。墨天轮近日公布的《2022年墨天轮数据库大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有83.4%的企业正在使用中国数据库产品,其中华为云GaussDB表现突出,位列前三。

事实上,在国外厂商占据主要市场的情况下,中国数据库突出重围并非易事。作为各行业数字化应用的核心组件,几乎每个业务系统都离不开数据库,其往往用于关键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是支持各行业业务高速交易和高效决策的重要基础。同时,切换一个数据库产品,往往涉及复杂的应用改造、业务切割,可能存在业务风险影响。这些对数据库厂商的全栈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厂商的综合竞争力是影响替代的关键,主要在自主能力、提供和国际厂商同等的性能和稳定性、便捷的迁移改造工作和持续服务能力等方面。

作为华为自研数据库品牌,华为云GaussDB能够更好满足企业数据库部署和改造需求。自主能力上,华为云GaussDB代码完全自研;性能上,华为云GaussDB具备卓越的混合负载高性能与弹性扩展能力、企业级高可用与全密态安全、AI-Native自治能力,能够对标国际一流厂商,尤其是在集群性能、容灾能力上,已处于业界领先水平;迁移改造上,华为云GaussDB具备端到端迁移能力,能够帮助客户快速完成云化分布式架构转型;持续服务方面,华为拥有超过1000名数据库专家团队和遍布全国的服务团队,可以提供持续的产品研发、产品支持等服务能力。

深入实践,华为云GaussDB持续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实践出真知,除了技术、产品和服务层面的能力要求,是否有丰富的实践落地的经验,也是企业客户选型的一大考虑。据了解,目前华为云GaussDB已实现规模商用,覆盖金融、电商、汽车、游戏、制造能源等行业,在工行、邮储银行、建行、中国一汽、中石油、中海油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发挥力量。

金融行业是数据库创新的关键领域,对数据库产品综合能力要求也最为严苛。华为云GaussDB已经在国有6大行中的5家商用,并且应用在其核心业务系统中。其中,华为云GaussDB助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一代个人业务分布式核心系统平稳上线,新系统上线后可为全行 6.5 亿个人客户、4万多个网点提供日均20亿笔、峰值6.7万笔/秒的交易处理能力,全天联机平均耗时由93毫秒减少为 65 毫秒,比老核心系统降低 30%,批处理时间也由过去的 4.5 个小时缩短为3个小时。在2022年9月末的三季度结息中,仅用时25分钟,相比过去的140分钟,实现了效率倍增,性能得到大幅提高。

在电商行业,为了满足梦饷集团的发展需求,华为云GaussDB助力梦饷集团打造高性能的云原生电商平台,通过平滑扩容和快速弹性升降能力,可从容应对突发业务流量,大促过后也可以及时回落,快速降低成本。而且运维效率提升约30%,每秒成交的订单数再创历史新高,成为了利用数字基础设施助力业务快速增长的标杆。

在汽车行业,华为云GaussDB成功助力中国一汽红旗ERP系统微服务改造升级,ERP 系统整体性能大幅提升,流量洪峰下业务运行又快又稳。其中,使用成本方面,每台数据库由原来最低600+万/年降低至100+万/年;生产效率方面,由原来几天才能出货 bom 单到最快 20 分钟内即可计算出一个生产计划的 bom 单;此外,微服务的拆分提升了系统稳定性,提高了业务交付速度,系统扩展性更强。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云GaussDB也在持续完善生态建设,一方面在扩大伙伴生态圈,联合更多伙伴为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的创新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推进产学研用全面发展,发起高校数据库人才培养计划,联合高校通过开设课程、出版书籍、培训认证等多种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不断地为行业输出数据库专业人才。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推进,数据要素潜能加速释放,中国数据库在市场机会和自主创新需求的推波助澜下,产业升级发展正当其时。以华为云GaussDB为代表的中国力量,仍需坚持战略投入和技术创新,与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同行。

文/谷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