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通讯工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而在这个方寸之间,科技的进步从未停歇,不断刷新着用户体验的上限。
从最初的实体按键,到如今的屏下指纹,解锁方式的变革正是这一科技浪潮的缩影。
全面屏时代的到来,对手机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实体指纹按键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美观、便捷的屏下指纹技术。
其中给人体验感最好的便是超声波指纹技术,但手机厂商并不打算把这种技术应用于所有手机。
据说是因为手机超声波指纹很贵。
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今年大家都开始用上超声波指纹手机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说超声波指纹技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屏下指纹技术。
屏下指纹是一种屏幕下隐藏式指纹设计,手指直接按下屏幕指定区域就能解锁。
2017年是手机全面屏的元年,全面屏手机凭借广阔的视野和舒适的手感深受用户的喜欢,为了让手机达到更高的屏占比,很多手机厂商将前置指纹挪到了机身背面,也有不少厂商采用虹膜解锁或者面部识别去代替指纹识别。
可这种方式,要不影响手机后盖美观度,要不无法做到极致的屏占比。
这时候就出现了屏幕指纹。
屏幕指纹目前主要分为光学、短焦和超声波三大主流方案,霸占了手机指纹市场。
那这三者之间有何不同呢?
作为曾经的主流屏下指纹解锁方案,光学指纹技术基于光线反射成像的原理,通过屏幕下方发射的光线照射手指,并接收反射光线来识别指纹。
这项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在解锁位置上,尤其是超薄光学指纹,能够做到比较适中,方便用户单手操作。
可光学指纹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它容易受到湿手、油污等环境因素的干扰,导致识别失败。
特别是在夜间使用时,屏幕发出的亮光也会影响用户体验,尤其是在超薄光学指纹方案停产后,光学指纹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逐渐被更先进的超声波指纹所取代。
超薄光学指纹的消失,也使得一部分用户对便捷的解锁位置念念不忘,这为超声波指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短焦指纹技术,尽管成本低廉,却一直备受用户争议,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解锁位置过低,用户需要刻意弯曲拇指才能触及,尤其是在大屏手机上,这种体验尤为糟糕,长时间使用容易造成手指疲劳。
尽管厂商在宣传中经常将“超薄屏幕指纹”作为卖点,但实际上,短焦指纹的存在更多的是厂商在成本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在超声波指纹成本居高不下的时期,短焦指纹凭借其价格优势,成为了许多中端机型的首选方案,这是一种在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之间的妥协。
可随着国产超声波指纹方案的崛起,这种妥协也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优异的性能和更合理的价格,使得超声波指纹成为了更具竞争力的选择,预示着短焦指纹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萎缩。
不同于依靠光线反射成像的光学指纹,超声波指纹技术采用了一种更先进的识别机制——基于超声波反射成像的3D指纹识别。
它就像蝙蝠利用回声定位一样,通过屏下传感器发射超声波,穿透屏幕到达手指表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
由于超声波能够根据指纹表面与空气密度的不同,构建出更加精细的3D指纹图像,因此相较于2D图像的光学指纹,超声波指纹在识别精度和安全性上更胜一筹。
这种独特的技术原理赋予了超声波指纹诸多优势:解锁速度快、识别面积大、不受湿手、油污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安全性高,即使在夜间使用也更加舒适,不会出现刺眼的闪光。
尽管拥有如此强大的性能,超声波指纹在早期的普及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高通对相关技术的专利垄断以及高昂的成本,成为了制约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
许多手机厂商,尤其是中低端机型,不得不选择成本更低但用户体验较差的光学或短焦指纹方案。
转机出现在国产供应链的崛起。
以汇顶科技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凭借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成功打破了高通的垄断,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点超声波指纹方案。
这款方案不仅成本大幅降低,仅为高通方案的三分之一,而且尺寸更小,更易于集成到手机内部,为厂商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可以容纳更大的电池或更先进的影像模组。
汇顶科技的突破性进展,直接推动了超声波指纹技术的普及,从旗舰机型到中端机型,越来越多的手机开始搭载超声波指纹解锁。
iQOONeo9SPro+和REDMIK80系列等中端机型也已经用上了单点超声波指纹,这充分表明国产单点超声波方案的价格已经趋于合理,厂商只需稍加投入,就能为用户带来显著的体验升级。
相比于传统的光学和短焦指纹方案,超声波指纹在解锁速度、准确性和便捷性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为用户带来了“用过就回不去”的全新体验。
在超声波指纹技术的普及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广大消费者。
从过去需要小心翼翼地擦干手指才能解锁,到如今湿手、油污都不再是问题,超声波指纹为用户带来了更便捷、更安全的解锁方式,技术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性能的提升,更体现在用户体验的优化。
消费者不再需要忍受短焦指纹带来的不便,也不必担心光学指纹在特定环境下的失灵,超声波指纹以其全场景的适应性和更高的安全性,成为了更理想的解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