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Nova13销量逆袭背后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4-11-11 17:55

华为Nova 13的上市被认为中端手机市场的一次重大变革,虽然上一代Nova 10的市场效果不错,这款手机却不仅仅是重磅升级那么简单。

在配置和价格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被外界认为是“拼了”的感觉。

友商的不满和攻击声四起,但消费者的心态又何曾顾虑友商的感受?

华为凭借nova 13的强势回血后,让友商都感受到生存危机。

性价比的全面提升。

华为nova系列一直以来都以轻薄时尚的外观设计和常规旗舰水平的配置搭配着全面提升性价比的理念来吸引女性市场上的消费者。

与此同时,其重点就是呈现出轻薄时尚的外观和合理规划下杰出的功能配置,使得nova系列在年轻消费者中逐渐积累口碑。

而nova 13系列则在设计以及硬件配置上有着全方位的升级。

nova 13系列的定价为2699元起,而这一售价在nova前辈系列中仅排名第三。

然而根据nova系列前辈的定价来看,我们不难看出nova 13的定价并没有什么问题。

这并不算过分,而且这一基本售价与搭载高端处理器的行业大佬们相比,可以说是非常良心价。

况且在nova 13的配置和技术上,都比搭载高端处理器的其他大佬们要好不少。

nova 13在其他配置方面也非常亮眼,其中包括一块5000mAh电池、100W快充、双向北斗卫星、红外发射模块、6400万像素摄像头、50度超大广角、3CM微距等等都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和使用感。

尤其是5G通讯模块,由于形势稳定,nova 13搭载低功耗全景图像处理单元的5G通讯模块,更能大幅提升续航能力,带来更便捷流畅的操作体验。

此外,nova 13采用了6.7寸FHD OLED柔性双曲屏设计,使屏幕表现更加真实且色彩更饱满丰富。

自适应120Hz高刷新率技术也大大提升了用户操作体验。

可以说nova 13各方面配置性能都非常突出,将旗舰机型甩在身后也不足为奇。

自主研发加速。

制裁对华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全球最高端最顶尖以及最新上市的产品,芯片产业链的自给自足似乎依然遥遥无期。

然而将时间线拉长,我们会发现自从制裁开始后,华为不仅没有被打倒,还在技术突破上更为迅猛。

美国制裁带来的压力不只有自身直接受到的限制,还有对他们来说的竞争趋势带来的影响。

我们完全不能忽视在国际背景下,美国对于我国的发展是多么希望看到我逐渐发展壮大并战胜美国。

正如他们曾做的一样,为了保持自己的行业顶端霸主地位,逐渐变得只会耍流氓式压制其他国家品牌,并不断不断提高限制线。

美国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我们,希望我国高端手机品牌和手机产业链的发展延缓,同时争取尽快找来自己打压我国的站队,借此来挤占市场份额

但实际上,这一切不过是美国自身对我们发展的恐慌,并没有真正对我国造成伤害。

模拟出来的限制,并不会对我国有所影响。

我们始终走自己的道路,始终在进行自主研发,早晚能实现芯片产业链自给自足的目标。

此前,我们所研发出的麒麟9000芯片拥有7500万片生产量,每片12芯片密度,72颗核心,每颗核心均拥有7nm工艺水平。

这样的手机芯片水准,在全行业均排在前列。

如今,麒麟9000已经成为历史,同时也成为了我们突破后更进一步的重要证明。

我国拥有那些有着更高科技含量以及更高价值的技术产品是指日可待,我们只要坚持下去,等待科研成果的到来,总有一天会实现我们的目标。

如同我国大国战略家所说,只要实现了芯片产业链自给自足,那我们就能拥有自己的行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没有人能够打压我们,打压我们的也只能等着拿不回自己的钱。

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抓住眼前!我们也要专注于当下,把握现在的每一刻,从中学习、总结经验,逐渐迭代更新,让我们的中端手机市场不断实现超越。

如今,我国自研芯片逐渐实现了自主研发成功并开始量产,同时也已经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优质产品,同时还保持着相当大的上升空间。

友商惧之发声骂声。

曾经,中端手机市场几乎被友商垄断。

如今被国产手机打破,成为国货的一场厮杀和国货的一场解放,华为nova 13更像是一剂强心针,让国产手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反转的一丝曙光。

产品回归良心价后,也正好与友商国产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乱涨价,一个回归良心价,这其中代表着各自理念背后的影响与结果。

友商心有不甘,将矛头一致对准了华为,借此舆论导向借助各大主流媒体进行平台输出。

同时,还强化了这一话题的大众舆论热度,加大了他们宣传力度,还扩散到了社交网站上。

然而,成果结果却不尽人意,反而成为求稳的一种引导和方向。

因为国内商家和消费者才不至于傻,他们明白哪里是真实利大,哪里才是最有保障、最省心回报率最高且使用体验最值得信任的方案和产品。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但变得“尽善尽美”却让我们产生不适感的是苹果公司提涨价格,这个情况也是局部现象,每个案例只能看作个别情况,没有普遍代表价值。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是国内厂商所不愿见到,因为他们若涨价,是国内外消费者都买账吗?

或许并不是这样,因为他们也由自主选择权,有自主商品选择权,有自主决定权,无需当下利益最大化选择未来最优质选择。

所以这种可能性并未超出他们分析范围,否则他们更希望以市场价格作为共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