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奖800万!初中生攻克西方航空发动机绝密技术

发表时间: 2024-09-06 15:44

声明:本文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中。

前言

21世纪初,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进程缓慢,核心技术被西方国家给牢牢掌握,这其中就包括金刚石滚轮技术

当时国内企业并不是没有想法去自己生产,但生产出来的要不是达不到精度要求,要不就是生产效率跟不上,这种“我能造,就是没有人家造的好”的感觉,让整个中国航空人胸中狠狠的憋了一口气。

但谁也想象不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这项被西方牢牢封锁的技术,竟然被我国一个初中毕业的年轻小伙给攻克。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金刚石滚轮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飞机的“心脏”,一个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不仅能显著提高飞机的性能,还能大大增加其可靠性与安全性。

而在航空发动机的制造过程中,有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工具——金刚石滚轮。

金刚石滚轮是一种用于精密加工的磨削工具,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人造金刚石颗粒镶嵌在金属基体上形成的圆柱形或者圆锥形的工具。

这些金刚石颗粒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之一,这使得金刚石滚轮能够在不损坏自身的情况下,对其他材料进行精细打磨。

在航空发动机的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零部件进行高精度的加工,尤其是像叶片、涡轮盘这样要求极高精度的部件。

这些部件不仅需要具备高强度、耐高温的特性,还需要保证表面光滑度和尺寸的精确度,这样才能确保发动机运转时的效率和稳定性,而金刚石滚轮因其出色的耐磨性和精度控制能力,成为了加工这些关键零部件的理想选择。

使用金刚石滚轮加工的叶片和涡轮盘,不仅能够达到设计所需的尺寸精度,还能保证其表面的光滑度,这对于减少摩擦损失、提高燃烧效率至关重要。

此外,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金刚石滚轮自身的磨损极小,这意味着它可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加工质量,降低了更换工具的成本和频率。

但可惜的是,在21世纪初,我国并不具备独立生产这种精度在0.003毫米金刚石滚轮,而正是这么一个比头发丝还细的差距,卡住了我国自主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喉咙。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则是因为金刚石滚轮的制造涉及多个领域的尖端技术,包括材料科学、机械加工工艺、精密测量技术等,而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相应的技术积累和经验。

另外高质量的人造金刚石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是制造优质金刚石滚轮的前提,当时我国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尤其是高端人造金刚石的合成技术以及用于制造滚轮的精密机床等关键设备,大多依赖进口。

在众多因素下,我国国内的企业虽然有心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取得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使得这一技术一直掌握在西方国家的手中。

但谁也想不到,国内企业调动各种资源和人才都没有解决的事情,最后被仅有初中文凭的洪家光给攻克了。

突如其来的任务

2002年春节前夕,东北小伙洪家光所在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迎来了一个特殊任务——为最新型号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一批精密的金刚石滚轮。

而这批金刚石滚轮就是上文所说的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制造精度必须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这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的金刚石滚轮

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该企业高层几乎懵了,因为车间内唯一一个老师傅因为阑尾炎住院了,而车间内又没有技术能媲美这名老师傅的人。

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洪家光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当时的他深知这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誉,更关系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洪家光拥有丰富的机械加工经验和深厚的专业背景,但他也明白,仅凭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团队的协作与智慧,所以他带领着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技术攻关之旅。

为了尽快找到合适的加工参数,洪家光几乎吃住在工厂,每天与冰冷的机器为伴,进行无数次的试验与测试。

每次失败后,他都会仔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然后调整策略,重新开始,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帮助他找到了突破的关键——不仅需要对现有的机床进行精细化改造,还要改进加工工艺流程。

可成功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初的尝试中,由于参数设置不当,滚轮的精度始终无法达到要求,甚至出现了大量废品。

面对困难,洪家光没有气馁,他坚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与优化,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反思后,他成功研制出了精度达到0.002毫米的金刚石滚轮这一刻,洪家光激动万分,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洪家光的这一成就,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荣誉,更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因此成为了企业内部的英雄,领导们纷纷来到车间,向他表示祝贺,并称赞他是“企业的骄傲”

但荣誉并没有让洪家光满足现状,他深知要想让中国航空发动机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

于是,他继续投身科研,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与创新,2015年,以洪家光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

在这里,他带领着一批批年轻技术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精度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领先国际同行0.02毫米,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取得了质的飞跃,成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随后,国家对洪家光及其团队给予了高度肯定,授予了包括荣誉勋章、技术专利在内的多项奖励,还有高达800万元的奖金。

但对于洪家光而言,这些外在的荣耀远不及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与进取的态度,继续在精密技术探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学历从来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谁能想到攻克困扰我国多年技术的洪家光,只有初中文凭,1979年生的他,童年就在田间地头与父母并肩劳作。

上小学时,他便是班中的佼佼者,以勤勉和坚韧著称,对知识的渴望驱使他不断前行,但面对家庭经济的重压,洪家光毅然选择了技校之路,专攻车工技艺,以期早日分担家庭重负。

1998年,技校毕业的洪家光,成功踏入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的大门,梦想仿佛触手可及,但初入车间,眼前的景象却与想象大相径庭,老旧设备与艰苦环境考验着他的决心。

可即便这样,洪家光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奋发,他虚心求教,勤勉不辍,与老师傅们并肩作战,用汗水浇灌希望。

他的身影在车间内穿梭,无惧脏累,被同事们誉为“拼命三郎”,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每一点技术精华,誓要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留下自己的足迹。

也正是因为这股子韧劲,才使得他能够在危难时刻有勇气顶上,也是因为这股子韧劲,让他成功攻克了被西方国家封锁多年的技术。

洪家光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学历从来不是评价个人潜力和成就的唯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能力和经验往往比一纸文凭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