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怒怼著名教授,究竟发生了什么?

发表时间: 2024-09-14 16:47

“三年,就三年!中国的光刻机技术正在快速发展,预计三年内就能实现自主研发。这句话在2021年的某个论坛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林毅夫教授最近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发表了看法,引发了热议。有些人兴奋地认为中国芯片终于要崛起了,而另一些人则不屑一顾,觉得这不过是空想。

三年之约,转瞬即逝,中国芯片的自主之路,究竟走向何方?中国“芯”之殇芯片是现代科技的基石,它在工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芯片一直很依赖国外,核心技术基本都在西方国家手里。

中美贸易战打响后,我们发现自己有些东西还不太行,尤其是芯片,这可是我们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没它可不行。

这件事让我们明白,自主研发“中国芯”刻不容缓,我们得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林毅夫教授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他敏锐地捕捉到,荷兰ASML公司作为全球唯一能够生产EUV光刻机的企业,其CEO曾透露,担心断供中国市场会刺激中国加速自主研发,最终动摇ASML的市场地位。

这句话说明了中国科技已经很厉害了,但也提醒西方国家不要再限制我们发展科技了。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中骨感。

三年过去了,中国虽然在芯片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取得了突破,但距离完全自主研发高端光刻机,仍有不小的距离。

“某著名教授”转发了林毅夫教授当年的预测,并附上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疑问:“三年了,我们的光刻机呢?”

这句简单的话,看似不起眼,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热议。一时间,质疑声、嘲讽声此起彼伏。

有人搬出中科院副院长朱士尧教授的观点,称中国与欧美国家在光刻机领域的差距至少有50年,甚至断言“美国都造不出光刻机,中国永远不可能”。

这些言论,看似理性客观,实则反映出部分人对中国科技实力的低估,以及对西方技术封锁的恐惧。

他们习惯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维定式,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缺乏信心,更看不到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希望。

面对质疑,通信业观察者项立刚坐不住了。他怒斥“某著名教授”,称其“吃着10块钱的早餐,有什么资格质疑中国的光刻机?”虽然说的有点直白,但确实戳中了很多人心里想说的话。

中国芯片产业要发展起来,靠的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大家一起理解和支持。

那些坐在象牙塔里指点江山的人,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中国芯片产业的现状和困境?近年来,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越来越快,进步很明显。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各个环节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像华为海思、中芯国际这样的企业也越来越优秀。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这既反映出中国对芯片的巨大需求,也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创新。”中国芯片产业现在正飞速发展,得益于市场对芯片的巨大需求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当然,中国芯片产业的成长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光刻机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其技术难度极高,需要多个学科领域的高度协同,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攻克。

可是,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却在拼命卡中国的脖子,他们想方设法不让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2024年9月,荷兰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宣布进一步限制对华出口光刻机,这无疑给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遇到困难,我们既要保持冷静,也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正如项立刚所说:“中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那些‘公知’,而是一群实干的人。”

中国芯片要发展,得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功近利,也要敢于突破,敢于竞争。“内卷”是近几年流行的网络热词,用来形容在竞争激烈、资源有限的环境下,人们被迫进行无意义的内耗。

有人担忧,在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下,中国芯片产业也会陷入“内卷”的怪圈,最终失去竞争力。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中国芯片产业起步较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不能走出“内卷”,就很难在全球芯片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破圈”的关键在于创新。我们要努力提升芯片制造技术,从根本上掌握核心技术,这样才能摆脱依赖,拥有自主的芯片生产能力。

为了发展得更好,我们也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把我们产业链上的不足之处给补起来。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不能只盯着光刻机这一个点,而要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芯片领域发力明显,无论是设计、EDA软件还是封装测试,都在不断取得突破,涌现出不少实力强劲的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很有希望,关键要找到新的突破口。“中国芯”的崛起,不仅说明了我们科技越来越强,更是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决心和意志。

回顾历史,中国在许多领域都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过程。

中国高铁的发展就像一场精彩的追赶和超越。从一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到不断消化吸收,再到如今自主创新,中国高铁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全球高铁技术的领跑者。

在航天领域,中国也实现了从“神舟”飞天到“天宫”建站的历史性跨越,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这些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就一定能够在芯片领域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

项立刚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从 2024 年开始,五年之内,中国就能搞定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光刻机,包括最先进的 EUV 光刻机。

这番豪言壮语,既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自信,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对于中国芯片产业来说,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征程,也是一段充满希望的旅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要想让中国芯片强大起来,没有速成的办法,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提高技术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芯”的梦想。

中国芯片产业正在崛起,将来会在全球科技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类科技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而当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那些曾经的质疑和嘲讽,都将化作历史的尘埃,而“中国芯”的荣光,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 2021年05月29日 "不卖中国光刻机,大概3年后中国就能掌握"

环球时报 2022年07月08日 【智库思享】项立刚:中国技术生态链在美重压下快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