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创新引领全球,突破多维度壁垒!
发表时间: 2024-10-05 18:17
2024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单中北京排名第三、怀柔科学城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三城一区”所在区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经济总量四成、90%外资研发中心分布在高精尖产业领域……在9月30日举行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亮出成绩单。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比重16%左右,接近创新先进国家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单中,北京位列第三;北京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达411人次,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介绍,经过十年砥砺奋进,北京在多个维度都步入了全球前列。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有77家,约占全国总数的28%,北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建设9家新型研发机构,涌现出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智能脑机接口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北京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创新功能,近三年来累计支持2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1400余项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针对国家和北京市战略急需,北京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科学仪器等领域开展9大方面攻坚行动。目前,在智能计算芯片、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等方面已取得重要突破,高质量的科技源头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市发改委副主任林剑华透露,怀柔科学城现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下一步,北京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科学城和怀柔“会都”对外交通需求,服务科研人员通勤便利化,规划建设京密高速,研究谋划“三城联络线”。同时,加快第三实验学校、第二实验学校等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增加优质均衡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医疗服务综合能力。此外,将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科学城商业、住宿、餐饮、文化体育等配套建设和运营能力,打造科学家理想之城。重大创新成果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头。张继红介绍,为激发基础研究活力,北京开展了一些探索,率先试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可享受1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该政策在中关村先行先试后已向全国推广;率先实现市自然科学基金所有项目经费实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赋予科学家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率先探索和建立“市-区-企业”设立自然科学联合基金机制,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变为科学问题,“让企业出题、让科学家答题”。中关村因改革而立、因改革而兴。据悉,北京落实中央深改委工作部署和要求,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已推动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24项改革措施在中关村落地,部、市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充分释放了创新主体活力。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介绍,2023年,海淀有1.3万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453亿元,11家企业享受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2.28亿元,有效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整个入区过程耗时仅数秒,实在太便利了!”谈起不久前公司一批进口货物顺利完成通关、进入中关村综保区的经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裁、烯谷科技董事陆伟俊赞叹道。半个多月前,中关村综保区迎来烯谷科技、凡知国际、索英智储等首批8家企业正式入驻。作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超90%的产业空间将用于企业科技研发。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无人配送、无人清扫、智能网联乘用车载人等场景已成为城市街道上亮丽的风景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伊元甲透露,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完成1.0、2.0阶段建设任务,正在开展3.0阶段建设,即将实现600平方公里范围全覆盖,将于年内启动4.0阶段任务规划,进一步拓展重点场景应用,加快自动驾驶商业化及产业化发展。“三城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据悉,2023年“一区”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超过270项,同比增长13%,“三城一区”所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万亿元,约占全市经济总量四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优势加速形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培育未来产业,本市还强化投资基金“投小投早”导向。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军成说,截至今年8月底,新设的8只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完成投资决策的项目中,未来产业方向占比超24%,投资金额11.66亿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北京正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张继红说,北京发布了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围绕未来信息等6大领域,布局了6G通信、合成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个新领域新赛道。目前全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他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持续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硬实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