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背后的成功秘诀

发表时间: 2024-10-25 20:22

10月12日,“作为文明容器的游戏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文丨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鑫 通讯员 杨义成


当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游戏早已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它作为一种当代重要文化现象和消费品,日益成为承载文化价值、传播历史记忆、激发创意想象的重要载体。探讨游戏如何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历史场景、讲述民族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展开跨学科对话与交流,挖掘游戏在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潜在价值,为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构建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深圳·福田文明学院于10月12日在深圳举办“作为文明容器的游戏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相聚深圳,共同探讨前沿议题,为推动深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不断前行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化传承

后现代游戏表达何以承载传统文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表示,需要正确认识游戏休闲娱乐的功能,完善网络游戏发展思路,促进网络游戏的类型均衡发展,支持作者型游戏,创新竞技型游戏,探索VR/AR未来游戏;引导优秀作家、导演和艺术家参与游戏制作和开发。同时,要强化行业自律组织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认证发行、评级打分、合作研发等形式,形成行业组织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好行业组织在制定规则、日常监督、产权保护和公众交流等方面的中介作用。网络游戏是面向各年龄段消费者的文化产品,有必要建立游戏分级管理制度。此外,还要重视游戏软件与硬件的同步发展,促进游戏数据的国际互通,探索国内游戏接入的适度放开,实现国内外玩家的交流和互动。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李凤亮深入剖析了游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阐释了游戏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他表示,过去传统文化与电子游戏常被视为互斥的两端,存在诸多刻板印象。然而,随着《黑神话:悟空》等游戏的成功,这些刻板印象正被逐渐消解。当下游戏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黑神话:悟空》发布后引发了社会热议,成为跨界的文化现象。该游戏的成功不仅体现在销量和在线人数上,更在于其衍生的文化效应,带动了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展现了游戏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同时,中国游戏市场的整体规模和自主研发能力也为高质量游戏的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游戏引擎、图形渲染技术等不仅改变了游戏的表现形式,还深刻影响了其叙事结构和文化深度。游戏已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途径。游戏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叙事方式,让玩家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故事之中。在跨媒介叙事中保持文化内容的一致性与整体性,游戏生产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技能有待加强,文化产业的IP保护,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表示,《黑神话:悟空》的发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中华文化元素的大量使用,令其成为华人世界中的现象级游戏,它体现了景观化中国的“理念景观”阶段,乃是“两种身体经历”(游历+游玩)的弥合,激发了海内外畅销畅玩的行为,创造出以“中华性”为关键词的“游戏性交往”。显然,现象级游戏的文化内涵不再是简单的“中国元素组合”,而是不同层面文化意蕴的“寓言性集合”。中国现象级游戏的“跨体系属性”,令其成为多语共生的新型文化载体,也成为引发多异性阐释的新文化样本。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倩倩认为,数字游戏具有用户规模大、叙事性强、充满沉浸感与趣味性、参与互动性高等诸多优势,以其承载传统文化符合客观规律,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推进目标高度契合。关注青年群体与游戏的互动方式是解开游戏应如何承载传统文化问题的关键。利用跨行业、跨学科优势对传统文化要素深入挖掘与创新转译是发挥游戏文化功能的核心。其原则是拓展游戏生产的多元形态,根据不同游戏的应用场景调和出不同文化饱和度的产品,将客观可靠的文化遗产研究以专业化的数字语言转译给观众,依托数字游戏的诸多优势建立资源矩阵,对文化遗产本体开展深层次、多角度解读,将游戏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汇聚于教育价值,以高效活化更多亟待向公众揭示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表示,互动性是思考人机关系的一个入口,它既得以化抽象为具体,又能细致展现人机之间的各种复杂格局。但学界关于互动性的研究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即大多仅聚焦于数字媒介尤其是电子游戏,而忽略了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的脉络。由此我们选取互动性叙事为要点,重点探索从文学叙事向互动性数字叙事(IDN)的转变过程及哲学含义。经典的文学叙事理论最终深陷于结构主义的框架,而IDN看似突破了这个束缚,但它对数字系统的近乎单向度的依赖仍带有浓厚的结构主义色彩。回顾IDN初创时期的三本理论经典,会发现从沉浸到互动再到越界这条关键线索,由此导向在数字时代重建主体性的种种可能。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艺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版权协会理事张丰艳通过扎实的调研与数据分析,阐述了游戏引擎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张丰艳认为,目前传统文化在赋能游戏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平衡难、融合难、区隔大以及人才缺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她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深入挖掘具有可塑性的文化内容,整合文化产业其他领域资源,健全玩家反馈机制以便更好地优化游戏与文化融合效果,以及大力培养专业综合人才,为传统文化与游戏的深度融合提供人力保障。这些观点和建议为推动游戏产业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国际传播

中国游戏、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胡一峰认为,艺术是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标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要求打造一批艺术精品。电子游戏综合了多门类艺术元素,具有很强的艺术和审美属性。电子游戏在发展路径和策略上要做出新的调整。一是从游戏企业和从业者看,应该在“产品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作品思维”,提高电子游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格。二是从游戏发展的大环境看,要更好地发挥行业组织在政府、市场、企业、民众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更丰富的玩家活动、游戏评论等多种形式,引导游戏强化文化属性,为游戏业健康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从人才培养看,应加强游戏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推动高校艺术院系加强对游戏的关注和对中国游戏的研究,以高素质人才供给推动游戏业高质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院长、教授吴冠军认为,在同期上市的游戏中,3A游戏总是更受到瞩目与玩家追捧。我们有必要对它展开哲学探究。3A游戏的说法起源于美国,3A指的是大量的金钱(A lot of money)、大量的资源(A lot of resources)、大量的时间(A lot of time),代表顶级的制作质量与技术,尤其在互动环境视觉效果上的提升达到同时代的顶尖水准。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3A游戏的“世界化成”问题。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邱田表示,可以将动画作为游戏,通过游戏化元素研究动画影片中的中国形象塑造。中国形象塑造的游戏化策略离不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理解当代中国。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换,必须在理解当代中国的语境下看,进而完成中国形象的重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耿弘明认为,游戏硬件限制了游戏表达方式。DOOM引擎使得3D画面的出现,引发了游戏与现实关系的讨论,数字化真人动作技术则使得游戏暴力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因此,除了游戏内容、游戏机制、游戏舆论之外,将游戏代码与游戏硬件纳入游戏的讨论,也就极为必要,它让我们在更广泛的视角下理解游戏,以及在更多维的视角下展开游戏研究。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于京东表示,基于游戏的国家形象构建在近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且因技术、制造工艺发展而呈现为多种内容、载体和互动传播形式。游戏史既是大众社交与娱乐文化史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权力与国际秩序之下集体心态史的一部分。一方面,以玩家群体为核心,虚拟场域内所展开的游戏往往会将私人行为聚合成集体行动,它可以在世俗世界与碎片化的生活中建立起暂时的、受约束的结构,由此而形成的“共同体”意识与现代国家的形象构建有异曲同工之处。另一方面,游戏又不可能重建一套认知系统,任何游戏是对特定政治社会环境的一种“再现”和“表象”,虚拟世界中的国家形象构建既有对现实世界的某种延续,也包括在原有秩序与价值上的一些超越。


媒介特性

游戏交互性对于文化传播和体验的独特价值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表示,游戏是特殊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演性,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表演艺术。强调游戏的表演性,不是为了限定它,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游戏,释放游戏的艺术潜能和动力,也进一步拓展表演艺术的疆域。游戏既是玩又是表演,既是自主、自由的创造,又需要服从世界观、角色和规则的设定。艺术的表演性本身在传统媒介当中受到很多阻碍,游戏为创造性的表演提供了新的手段,提升了艺术的表演性。自由和设定的关系,会成为游戏的重要问题,也会为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就是关于情感的传达、交流和连接,艺术的这一价值对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外重要,因为有那么多的对立、隔阂、冲突,我们特别需要一种共情和理解,游戏的表演性给人类的交流和连接提供了新的手段。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洋认为电子游戏的本体论经历了三个阶段,最为晚近的叙事论与游戏学争论,过度强调游戏的自足性和特异性,忽视了玩耍本身的作用。他提出电子游戏的本质是一种工具性体验,没有玩家或者没有玩耍的行为,游戏就不存在,安德烈·勒华-古兰等史前人类学的研究支持这个论述。从工具性体验出发,电子游戏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电子游戏是动觉的艺术,从美学上看,与绘画和电影区别最大的地方就在于,电子游戏是诉诸动觉的。动觉是提出较晚的感觉,最初只在舞蹈和戏剧表演中被使用,但观众在观看舞蹈和戏剧表演时,身体依然处在静止状态。在所有的艺术中,唯一通过运动启动的就是电子游戏,玩家通过动觉来感知和把握虚拟世界,通过玩家自身的物理运动、通过可玩角色和对象的运动以及交互运动完成替代性运动,通过数字代码的反馈运动,完成电子游戏的挑战。通过身体的运动、注意力的转化,玩家提升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电子游戏与人类和哺乳动物最原初的玩耍行为相似,看上去是一种非生产性、非功能性的运动,实际上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完成的生命能力的训练,为人类身体的演化提供了可能性,游戏也因此才与军事、体育密切相关。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授赵勇表示,《黑神话:悟空》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它所取景的山西文旅景点的旅游火爆。现在带火风景的不只是文学、电影,还包括游戏。今天许多文化只有让它具有可参观性,有了可参观的价值,其整体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所以文学、电影、游戏在挖掘文化的可参观性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游戏既是视觉文化,又是触觉、动觉文化,在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更有优势。游戏让景物有了一种展示价值,我们也可以通过游戏承载更多可展示的文化,让游戏成为可参观性的“生产工具”。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一果认为,作为人类诸多游戏形式的一种,电子游戏不仅具有消遣娱乐功能,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体现。曾一果探讨了电子游戏内在的“世界构筑”,包括虚拟世界创建、玩家角色扮演、互动体验叙事等,也讨论了游戏之“外”现实世界的重要性,包括科技、军事、产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竞争与合作,阐释了电子游戏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


科技融合

游戏如何与前沿科技携手打造中式美学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邓剑表示,西游记题材的电子游戏在我国已有四十余年历史,是我们理解中国游戏史的重要线索。在《黑神话:悟空》对西游记的二次创作中,设置了游戏主角天命人与故事主角孙悟空的分裂结构。缺少文学修辞的天命人,无法成为文学审美的对象,只能以数理形式作为玩家的共用能指。天命人应被理解为《斗战神》中的灵猴,乃社会职业分工之一种,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市场想象力。天命人是社会市场里复数化的“小人物”,它之于“天命”是召唤“大故事”的复归。孙悟空即“大故事”的幽灵,它以“大圣残躯”的形态宣告了“大故事”已是过去式。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胡鹏林认为,国风游戏的文化传承分为三个层级,一是看到(See),分为形象层和场景层,是对中华文化符号和环境的再现;二是理解(Understand),分为知识层和故事层,是对中华文化信息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理解;三是认同(Identify),分为观念层和文明层,是对中国价值体系和人类文明形态的认同。国风游戏要实现这种文化传承,目前需要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实现突破,技术方面主要是建模、引擎、渲染等软件的突破,设备方面主要是游戏主机、计算芯片、图像芯片等设备的国产化。


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随着《黑神话:悟空》一起走向世界的,还包括其中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中国传统音乐。《云宫迅音》等新编的中国传统音乐之所以能在国内外引起如此高的关注,首先是因为其打造出了升腾的“数字意境”。这里的“数字意境”是指传统文艺作品中的意境概念,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以更为生动、鲜活的视听形象展现,营造出一种宛如新生的立体多维的意境效果。而支撑“数字意境”的则是以《黑神话:悟空》等为表征的、建构“数字场景”的相关数字技术的落地应用,这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黑神话:悟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数字场景”,很多具有典型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在其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


深圳大学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温雯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游戏的天然联系,分析了非遗主题类游戏与非遗嵌入类游戏场景、角色、道具及叙事等特征,从游戏、游戏化和深度游戏化描绘了非遗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未来图景。温雯认为,在游戏方面,一是要有序规划发展,推动非遗相关游戏的设计与应用;二是要构建非遗相关游戏的载体与平台;三是要形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群体—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与社会组织—玩家与公众”的共创体系。在游戏化方面,推动实境游戏化和文旅游戏化。在深度游戏化方面,结合增强现实、GIS等技术和游戏设计,使城市成为数实融合、时空交错的非遗游戏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兰珺认为,虚拟时尚是从为游戏中的图形标示更换外观的行为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和产业现象。时尚和游戏这两个独立存在的领域,之所以能跨界融合出虚拟时尚,起源于游戏行业盈利模式的探索,植根于虚拟人格认同的建立,繁荣于虚拟社会的情感认同、感官需求、欲望满足、符号象征、社交需要等因素的强化。时尚是一种能把社会生活各领域联系在一起的现象,虚拟时尚的繁荣发展得益于社会生活各领域从实在经验到虚拟经验的创新性延伸。虚拟时尚一方面对时尚和强化时尚发展的体系进行了数字移植,另一方面又以虚拟世界自身的方式对该体系进行了创新发展。对虚拟时尚的系统深入研究,能为我们理解虚拟人格、虚拟社会、虚拟经验提供一个入口。(原标题《让游戏产业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文明容器的游戏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综述》)



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投稿邮箱:

tqbllz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