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随着智能手机更新迭代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废旧手机被淘汰下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废旧手机存量已超20亿部,且闲置量逐年增长。在此情势下,如何安全有效回收利用废旧手机,值得深入探讨。
若处置不当,废旧手机便会成为巨大的污染源。一块手机电池所含的镉能污染6万升水,相当于3200桶标准桶装水。大量闲置的废旧手机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去向无从监测,不仅会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埋下环境污染风险隐患。
回收再利用,无疑是废旧手机最理想的“归宿”。回收的废旧手机,主要有三种去向:或流入二手市场、或拆解零部件再利用,或用于提炼贵金属。《科技日报》曾报道称,“从1吨废旧手机中可以提炼400克黄金、2300克银、172克铜”,与之相比,“开采1吨金砂,仅能提炼出5克黄金。” 废旧手机,真是不折不扣的 “城市矿产”。
如此宝藏,废旧手机回收市场理应一片繁荣。然而事实却是,我国目前只有大约5%的废旧手机能够进入专业回收平台、“以旧换新”活动等回收渠道。造成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两个。
一是“卖不上价”。当前手机回收市场并没有统一且令人信服的估值标准,人们难以认同自己的废旧手机卖出“白菜价”。在广西南宁,有媒体记者拿着一部几年前3000多元购买的某品牌手机询问了2家店铺,回收价格分别为10元、15元。并且,由于判别废旧手机价值存在一定技术门槛,大家在废旧手机回收交易中基本没有议价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人对废旧手机的态度是“宁愿闲置也不卖”。
二是担心泄露个人隐私信息。智能手机存储了大量个人信息,即便是格式化处理或者恢复出厂设置,也让人担心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恢复数据。信息安全存在隐忧。诚如一位网友所言,“卖了觉得不安全,只能放在家里‘吃灰’了”。
从企业端来看,废旧手机回收行业近年来虽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来看,一方面环保、设备投入及危废处理等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囿于回收量较小、提炼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化优势。
既存在问题,就需要对症下药,以使废旧手机物尽其用。
明确财政补贴政策,稳定回收企业的市场预期。建议根据废旧手机回收利用企业产能、投资、产值贡献,给予一定财政资金支持或者相应税收优惠。如此,可提高企业回收废旧手机的积极性。
同时,有必要针对废旧手机的性能、外观、使用年限等核心指标,制定和实施通用的行业评估和鉴定标准,切实提升行业的可信度。唯有公开透明才能取得大家的信任。
切实保障好信息安全。建议进一步健全全国性的法律规范,明确经营者在回收废旧手机等电子产品时,应当面清理用户个人信息,且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数据清理效果达到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
规范有了,信息泄露的“后顾之忧”没了,这些沉睡的“城市矿产”才能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