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AI在各行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除了我们熟悉的GPT等大模型之外,AI音乐的suno,视频的可灵和Sora,以及文生图的各类产品都发展迅速。对我们个人而言,这些AIGC工具的表现如何?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看法。
最近使用了主流的文生图、AI视频、AI音乐、AI效率工具(如gpt),一些小想法如下:
如果非要做个对比,个人认为国外的产品想象力巨大,而国内比较看好@奇域AI。看了一些访谈,各种大佬,其实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作为渺小的个人、个体,我们一定是被时代推着走的,然后是被拖着走,最后就是被抛弃。
使用落地之争:到底能不能生成的图直接用?
其实已经有很多成功落地的案例了,比如最近OPPO合作的一个作品。但是如果这就是AI的终局,就太侮辱人了。
电影《Her》我看了几遍,从10年前开始就看,那时候的AI还是语音AI,林志玲小姐和郭德纲先生在高德地图上为你指路,就已经很哇塞。但是今天看来,这些AI声音也不过是一些障眼法,各大商场里AI学习机才是大头。
但我还是要问:这是不是大家想要的AI 终局?
今天看到“马斯克有了新女朋友”!是的,电影《Her》的故事就要成真了。
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也不是AI 的终局。
《Her》是唯一一部女主角没有露脸但是夺得最佳女主角的电影,还是在好莱坞。为什么?个人认为电影中那种可见又不可见、可得又不可得的状态,其实才是爱情里最美妙的状态,这里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柴米油盐,没有牛马社畜的低忿,但是又有体贴入微、打情骂俏、还时不时耍点小情绪,这里,AI 架构了一幕幕人间少有、但是又万般渴求的“楚门的世界”。
但是,这样的美好,你难道不想要吗?
就像非要拿着绣花针去砍猪头一样,哪有那么多的东方不败,还得“欲练此功”?
所以,回到实例 @奇域AI 来看,也并不是她画的中国风画作有多好,而更重要的是AI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传统绘画、古董市场带来一次巨大的冲击,就像suno 对音乐市场的冲击一样。
试过,很赞。作为一个普通人,用这个工具可以听到很多有意思的音乐。
如果抛开“追星”的这个横断面,音乐本身到底有多大份量?音乐立足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音乐“分为”词、曲、音乐人,这里并非用的“包含”,因为客观来说,当今的音乐产业里,这几个部份本身就是分离的、甚至是绝缘的。
比如,作为个体我只喜欢一些风格的音乐作品,根本不在乎是谁唱的、谁写的,就像《老鼠爱大米》已经在小镇上传唱了二十几年一样,不管是哪个低音炮里跑出来的声音,都能让广场舞大妈们卖力扭动。
所以,试着猜想一下:
可能会出现这么个音乐形态,一小撮人围绕一个故事和几个节奏,一起训练AI,那么这个AI (开始是一个prompt 的agent)就会成为一个新的“歌手”或者“乐队”,并且这个agent 的创意永远不会枯竭,可以说会越来越牛逼、不断升级,除了不会演戏、不会主持、不会跳舞、不会说脱口秀之外,会一直一直会唱歌。
这样的AI歌手,你不喜欢吗?
这个应该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因为这个的实用性会毁掉一波小演员小角色的工作,比如一些小广告,用动画做,其实效率上蛮好,可能更好,毕竟新颖。
去年好莱坞的演员和编剧发动游行抵制AI,国内似乎没有听到这方面的声音,毕竟行业精细化程度不一样。
作为一名见证了(广告历史和案例)世界广告发展历史的前广告学徒,我们吐槽最多的还是国内电视贴片广告,一个logo要出现3遍,是的,这是行业“规律”!一个只有15秒的广告短片,logo的时长占比是真的这么大,不管是否必要。
其实从自己目前的经历来说,我个人却到了认可“3遍logo”的年纪,毕竟伟大创意凤毛羚角,每一个产品、每一个企业都要先活下去。这是最优解,也是
意难平!
进而就是电影行业,电影是音乐更为复杂的行业,编剧、演员、导演、摄像、音乐、道具、场地…… 从商业的角度,我们会一直努力去追逐效率,这是无可厚非的。就像活字印刷和计算机输入法让文字更加平民化,降低艺术性,写字先生确实没了,但是艺术字体仍然在创意不歇。(当然也有了一些书法家)
但是从认知和思想的纬度,这样的“抵制”和“辩论”也非常必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阶段性结果(机器替代人工)上辩论出来的,其实从结果看,虽然最终是某种理论成了后世的显学,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如今的21世纪的30年代,百多年的时光如刹那的烟花恍惚了人眼,却不得不接受科技的腾飞和收割。
所以,AIGC 的革命本身就是一次新的冲击,让有些人欲罢不能、让部分人战战兢兢、让大多数人再一次重新审视“人之所以为人”这个最开端、最朴素的命题。
本文由 @Punkbo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